汉字解读的新突破——贺《字解中华》出版发行
中红网北京2016年9月18日电(红笔杆)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文化界名人黄育华、温如昌和北京中红网总编江山三人合著的《字解中华》,经数易其稿、反复推敲,近期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堪称文史教育界的一件盛事。
黄育华先生读大学时,曾师从陆宗达大师研读《说文解字》,师从启功大师研读古文献学,积累国学和文字学研究五十余载年,被时人尊崇为国学大师。曾任宁晋县第一届文联常务副主席的温如昌,在新华社工作四十一载、历任新华社高级记者、中红网总编辑的江山,俩位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宣传工作,学养深厚。
三位先生相知相交、亦师亦友四十余年,今联袂建树,不失为文坛佳话。
中州古籍出版社主任编审王小方,在反复精审后,兴奋地说,这些年将汉字的书出的不少,胆大的,胡编乱造;守成的,沿袭旧说。像《字解中华》这样以史说字,以字证史,有师承、有考据的严肃著作,却是凤毛麟角,首度看到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为一体,且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我国汉字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作者告诉记者,编著出版《字解中华》的目的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助力汉字走向世界。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世界上只有文字统一了,才有望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于道德的真正一体化。而在当今世界使用着的三千多种文字里,只有汉字脱胎于原始画图,而图画是不论地域,不论古今,不论民族,不论肤色,都能看懂的视觉符号,具有先天优越性。因而汉字是当今时代唯一“可通古今、可通四方”的文字。《字解中华》从原始的象形图画发展到今天的常用字,是面向国际友人写作的汉字科普读物。国际汉学家说:21世纪将是汉字的世纪。《字解中华》或可助力这一新世纪早日降临。
二是让国人更加珍视国宝。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是国粹中的国粹,国宝中的国宝。二十五史,四大发明,四库全书,万里长城,都不能与汉字等量齐观。“不”“正”为“歪”、“小”“土”为“尘”、不“上”不“下”为“卡”……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字能像一些汉字这样,可望形知义、不教而会、不学而能。“优”字繁体为“優”,从“人”从“憂”(忧),人必先憂而后優。现代企业家和治国者,讲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以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深刻的道理,早在三千多年前创造的“優”字就明昭天下了。面对这些宝贵的思想理念,你不觉得汉字可贵吗?古人以玉比德,而“玩”“弄”俩字皆从“玉”。让孩子们在玩中进德修身,这就是汉字储存的先哲圣贤的幼教观和教育观,你不觉得汉字珍贵吗?
三是给中华历史文化提供一种可靠的考古手段。人称“教授中的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依照近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个汉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汉字正是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与地下发掘同样是我国考古的有力手段。书中《神农原本是女人》、《第一代奴隶是女人》、《官员原本是挑夫》等文,以前都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书中此类短文尚多。
凡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国人和国际友人,《字解中华》开卷有益,希望广大干部、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们都能喜欢此书,提高文史素养,万众合力将国宝汉字推向世界。
《字解中华》三位作者:黄育华(中)、温如晶(右)、江山
作者简介
黄育华,男,1936年生,河北隆尧县黄家庄人。北师大中文系毕业。一生从教,中学特级教师,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曾在清华附中任高中语文教师12年,后调回河北宁晋县任教研室副主任、中学校长。与他人合著的《字解中华》一书荣获邢台市第二届社会科专著一等奖。
黄育华,男,1948年生,河北宁晋县泊里庄人。高中毕业后,先后任中学教师、高中校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县供电局党委副书记。是邢台市作协委员、省民间文学协会会员、省楹联协会会员。主编的《宁晋县事故卷》获河北省民间文学长城奖。
江山,男,1946年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1965年进入新华社工作至2006年退休,曾参与采访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模范人物、全国抗洪抗旱模范等荣誉称号,结集出版《吕玉兰》等多本纪实文学书刊。
如欲购买此书,请与中红网红色网群部主任李学叶同志联系,他的手机号如下:183 0156 3353
《字解中华》部分文稿目录
《字解中华》序言 |
(上册) |
1:神农原本是女人 |
2:从“女耕”到“男耕”的字证 |
3:神农氏游耕生活的的记录 |
4:宋代之前,我国盛行分餐制 |
5:“衣”者“隐”也,“裳”者“彰”也 |
6:颐和园和美女“姬” |
7:“母”——母系社会的管理者 |
8:官员原本是挑夫 |
9:西周严惩官员享乐的字证 |
《字解中华》文章选载
1.从“德”字形音义说开去
黄育华 温如昌 江山
我们常想一个问题,即历代王朝享国年限问题。秦始皇鲸吞六国,不可谓不强势,然而二世而亡,享国不足十五年;强唐盛汉赵宋大清享国也都二、三百年;独独姬周竟享国八百零八年,相当于宋、元、明、清四个王朝享国年限的总和。这是为什么呢?此无他,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力行“以德治国”“以德修身”的王朝。官员群饮别说公款消费,就是自我埋单也一律“予其杀”,格杀勿论;倘荒淫腐化,不论职务高低,一律投入江河溺毙之。享国八百年,不亦宜乎!
德是立国之本,做人之基。在提出以德治国呼唤道德回归的今天,讲一讲“德”字音、形、义的由来,或有补与世道之心。
从“直”字说起
今天通行的“德”字,直接脱胎于小篆,作“”,隶变笔画化作“德”。它由“彳”“直”“心”三个原件合成。知道了这一点,就知道了写“德”字时“罒”下“心”上之一横,是不能少写的。
那么“德”字为何从“直”呢?因为正直是人类品德的第一要义。且看古人怎么造“直”字。甲骨文作“”,会意字,上边竖笔表示直线,下边是“目”字,人测曲直时常闭一目照视之。金文繁化作“”乚表弯曲之物,十表线提的吊锤。今天的木工瓦匠还常闭一目手提吊锤以取直,表义更准确明白。小篆承之做“”隶变笔画化作“”今通行体作“直”。本意是直线,引申为凡直之称。先古圣贤皆以站得直、立的正比况为做人的第一美德。后汉有强项令不为高官低头,晋有陶渊明不为权贵弯腰。故“直”字为“德”字首要表义构件。《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直”喻有德君子;“枉”喻无德小人。重用有德君子,斥退无德小人,老百姓才信服。
“德”字的逐步繁化
“德”字甲骨文作“”,会意字,由“彳(chì)”和“直”字合成。“彳”为“行”之半,表示行为;行为正直就是德,可谓第一代“德”字。金文改作“”;隶变笔画化作“”,也是会意字,上从“直”下从“心”。做人讲良心,居心正直就是德,可谓第二代“德”字。小篆将甲、金文整合繁化作“”,隶变笔画化作“德”,可谓第三代“德”字。行为心灵都正直就是“德”。概括得更全面,故为后世之通行体。王安石《寓言九首》之五:“功高后毁易,德薄人难存”,此十字可作今人之座右铭。
“德”字为何音“得”
《释名·释言语》:“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古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德做人则得道,以德行政则得民。周朝制礼作乐,以德导民,因此享国八百余年。故古人说:“德者,得也。大德则大得,小德则小得”。殷纣王、隋炀帝荒淫无德,皆国灭而身亡。做人治国岂能无德哉!
2.孝行天下说“孝”字
黄育华 温如昌 江山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把孝文化视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断加以批判,使几代人亏缺了孝悌教育。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电视台,相继开办了“孝行天下”栏目,各地报刊也不时推介孝行楷模。对承传几千年孝文化有了比较深广的反思与觉醒。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中国人都懂得“百行孝为先”。“孝”是个常用字,凡识字者都认识。汉字是古代圣贤创造的,很多字都储存着圣贤们的思想理念,例如在“孝”字的形、音、义中,就寄托着上古圣贤对后人如何养孝、如何行孝的嘱托和告诫。
上“老”下“子”的深刻寓意
“孝”字产生于“道(导)之以德,齐(治理)之以礼”的西周时代。金文作,小篆承之作,会意字,上象一位长发曲背扶杖的老人,下象一个年幼的大头儿,隶变笔画作“孝”。以幼儿搀扶老人之形,以会孝敬父母之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是父母给的。天大地大,父母恩情最大,河深海深,父母恩情最深,终生难报万一。因此,父母理应成为儿女心中最受崇敬的人。在人伦道德上,父母永远居于受孝敬的上位,儿女永远居于尽心孝养的下位。这是孝行天下的永世法则,不可颠倒,故圣贤造“孝”字,“老”上而“子”下。
“孝”字下从“子”,而不从“人”,亦有深意寄焉。心理学家说:对儿女进行孝悌教育,三岁至十三岁是最佳时期,再晚就收效甚微了。我们圣贤深谙此理,故造“孝”字时,宁从三画之“子”,不从二画之“人”。
“孝”“效”同音的谆谆告诫
音、形、义是汉字构成的三要素。而音中有义,又是汉字的一大特点。《说文解字》讲“教”字时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段玉裁说:“下效,故从孝。”“效”是仿效,效法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上”指父母,说的“下”指儿女。儿女们的孝行,不是天生的,是从父母和长辈那里效法来的。父母孝则儿女孝,父母不孝则儿女多不孝。故“孝”“效”同音。我国古代有则故事:有个逆子用筐背着老人想遗弃山里,回家时不要筐了,跟着他的小儿子说:“把筐留着吧,等你老了我好背你啊!”孩子们的仿效能力是很强的。“孝”“效”同音,这是圣贤先哲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如果你希望儿女将来孝敬你,你就要首先做个孝敬父母的好榜样。
善事父母的孝道标准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善事父母”就是“孝”字之义。许慎的训释,取的是孔子论孝的高标准。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夏“问孝”,孔子反问道:“有事弟子(指儿女)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指父母)馔(zhuan 吃喝),曾(竟)是以为孝乎?”在孔子看来,有事儿女干,有酒食父母吃,这是“事父母”,远非“善事父母”,因此不能算孝。又一次“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只叫父母穿暖吃饱,如果没有“敬”心,那就等同养犬马,不能称孝子。孝以敬为本,故有“孝敬”之语。做孝子什么最难?孔子的回答是两个字:“色难。”儿女在父母面前,时时、处处、事事都要表现出愉悦的脸色,让父母高兴喜欢,不能苦脸愁云以贻父母忧。因为只有对父母怀有至敬至爱的儿女才能做到,故称“难”。至敬至爱事父母方称“善”。“善事父母者”才能称孝子。只做到“常回家看看”距离“善事父母”还有很远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