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创作与传播的情况,与另一部“红色经典”《红岩》有些类似:它们都是以真人真事为模特,其艺术虚构和想象部分都曾被读者误当作历史事实。而作者当时也都是不予澄清,反强调其历史真实性。这都是为强化作品的意识形态教化效果,并非淡化其审美娱乐功能。
尽管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删尽了小说原著中的爱情戏,消除”了杨子荣身上的“匪气”,戏里的土匪不像小说原著中那样各怀绝技,只剩下“愚而诈”,但故事本身的传奇性以及壮观瑰丽的北国风光、高亢而不失优美的唱腔,加上演员精彩的表演,还是使其在完成宣传革命政治主题之余,给特定年代的观众以难得的审美娱乐和艺术享受。
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题材独特、新颖,情节曲折惊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于浓郁的传奇色彩的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让有勇有谋的侦察英雄杨子荣享誉大江南北。在南京中华剧场首演时观众反映:“这个戏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斗争,看后很感新鲜,通俗易懂。”从小说《林海雪原》到京剧《智取威虎山》和响音乐《智取威虎山》。又从电视剧《智取威虎山》再到电影《智取威虎山》。一部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智取威虎山》在一代中国人的记忆里已是一个难以抹去的符号。
红星高戴,红旗漫卷,红鬃添翼。松涛吼飞雪,认英雄踪迹。雄奇险峻的峭壁,积雪与松林覆盖的山峰,白色披风的小分队如天降神兵一样滑雪穿越林海。世界诗词》祁峰有《看智取威虎山感赋》: 英雄打虎闯林啸,舌战滦平剑出鞘。 分队攀峨多险峻,凶枭束手被包抄。孤胆敲山先射虎,群英趋雪欲擒雕。“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的担当精神,“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刀丛剑树也要闯,甘洒热血写春秋”的不怕牺牲精神,“砸碎千年铁锁链,开出万代幸福泉”的开拓创新精神也已经成为推动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爱京剧,听京剧,剧中人,剧外人,不可分割,痴痴票友也。毛泽东喜欢看京剧,最早一批现代京剧里面有《智取威虎山》,这个戏毛泽东到现场去看。他很喜欢这部戏,喜欢杨子荣这个角色。杨子荣“打虎上山”有一段唱,唱词是:“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毛泽东说,这句唱得好,但有一个字要改,“迎来春天换人间”,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这一下子味道就不一样了。迎来春天太直白了,迎来春色,马上一个形象就出来了。少剑波的唱词“同志们整戎装飞速前进”,改为“同志们整行装飞速前进”。这些都给了剧组莫大的鼓舞。
访贫济困千家暖,唤起工农如翼添。侦察英雄杨子荣,出生入死谈笑间。只身虎穴神自若,行规切口众匪谔。舌战群魔惊四座,侠义丹心无惧色。胆大心细巧周旋,情报频频山外传。奇兵飞索鹰嘴峰,歼敌会师百鸡宴。英雄赞歌响宇寰,激励代代有志男,祖国建设日千里,遍地英雄谱新篇。黑龙江诗词有七律•荧屏再现经典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曰:“重睹芳华四十交,复斟老酒醉铜铙。朔风驭马穿林海,除夕擒雕捣匪巢。苦也梨园生死论,险乎旗手是非淆。坐观虎斗山依旧,半个行家诩自嘲”。
1970年10月1日,京剧《智取威虎山》彩色影片总算拍摄完成,并在全国公映。这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银幕的“样板戏”,从此杨子荣等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林海雪原》小说原著又三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分别是1986年版10集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2003年版30集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和2014年由徐克导演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以一种浪漫传奇的审美趣味,对英雄情怀的追慕,超越了一般战争题材小说。当年的京剧《智取威虎山》更是成为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革命样板戏”。电影较之小说和戏剧,感觉有显著的创新和提升旖旎的林海雪原。丹心的正义,念不 断的斗智斗勇,洒的雪野飞橇,象环生的峭壁飞索,枪林弹雨、 打虎上山……看得人笑中有泪,热血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