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伍锡学读《陶铸诗词选》诗有曰:“卐字廊前草木萋,熬膏煎血写诗词。要将往事留曾志,莫恋私情勉亮儿。炫目昙花羞一现,伏槽老骥敢长嘶。神州此日东风暖,字在篇中尽玉玑”。“陶铸苍生尽未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陶铸同志,撰此文以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
陶铸其人,上了年纪的人,没有不知道陶铸的,因为他在文革前是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同时,也是国务院副总理,是政治局委员。他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咏物抒怀,意味深长,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他的散文集《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更是青年修养的很好的教材。他的演讲《崇高的理想》也选入现代中学语文课本。赵辛初同志挥毫题词缅怀陶铸同志的丰功伟绩:“疾风知劲草,大雪显青松”。
陶铸是湖南祈阳人,1908年生,比彭德怀小10岁。他和彭德怀相同之处,就是在解放前,也在军队工作。他是黄埔军校出身,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曾任新四军支队政委、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解放后,他才主要担任党政职务,如果他仍留在军队,授衔上将是没有问题的。
“浑身是胆,浩气长存”。提起陶铸其人,人们头脑中会有一个敢打敢冲敢放炮,为党的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形象,使陶铸在政治生活中“牛”的形象突出出来,毛泽东就曾以牛喻陶铸。使其作为政治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全面。文革前,陶铸在广东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起码,他是一个廉洁的大干部,他每到一地,约法三章,规定下边不准请客,不准迎送,不准送礼,多少年了,他一直坚持这么做。三年困难时期,陶铸要求自己的伙食标准与老百姓一样,为此规定了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蛋的“三不”纪律。
陶铸的悲剧,在于文革开始后的突然升迁,而这事,我还记得一清二楚。1966年,由于中宣部长陆定一被定为“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成员,陶铸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再升任中宣部长。5月间,中央文革小组成立,陶铸被任命为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另一顾问是康生。随着运动的深入,斗争的矛头直指党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以及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不久,刘、邓失势,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陶铸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兼书记处书记,在党内的排名一下子升至第四位,仅在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这是陶铸在党内的最高排名。
《党史博览》:把陶铸提到第四位,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可能还征求了林彪的意见)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商定的,这恐怕是事实,也符合情理。为什么他升迁得这么快?这与林彪不无关系。陶铸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在四野林彪手下工作的,可以说他属于林彪系统的人,如果他顺从毛泽东,跟随林彪的话,四巨头中势力之比就是3比1,然而,陶铸最可敬的一点,就是坚持原则,光明磊落,他不认为刘少奇、邓小平是“走资派”,不同意将他们置诸死地。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他在为刘、邓辩护,说好话,劝红卫兵不要粗暴对待他们。但是,这样一来,就不符合毛泽东和林彪提升他的初衷,在林彪以及康生、陈伯达、江青等人的夹击之下,很快,他就被扣上了“资产阶级保皇派”的帽子,并且把他和刘、邓一起对待,形成了“刘邓陶资产阶级司令部”!继而,他还被诬陷为“叛徒”,被彻底打倒。
文革中,陶铸坚持原则,刚直不阿,协助周恩来支撑大局,努力保护老干部、党外人士和受害群众,为此遭到江青、陈伯达等人的陷害和打击,成为文革中的一大冤案。陶铸在政治生活中高大、正直的形象。陶铸在生命最后关头的表现,充分展示了他伟丈夫的性格特征。陶铸在生命的最后40多天里,蒙冤含垢。身受绝症折磨,而最令他难受的恐怕还是在最后的日子不能和亲人在一起。但是为了女儿、为了妻子,这般苦痛他一人承受,独自踏上疏散地的路。在他一个人扶着手杖走向汽车的时候,相信读者会感受到一个伟丈夫、硬汉子的高大形象。
于是,我们也被迫要喊“打倒刘、邓、陶”;于是,陶铸象一现的昙花,在中国政坛的最高层消失,其后,只有听到他被斗的消息。至于他后来的情况如何,国人都不得而知。直到彭德怀、陶铸追悼会召开前,报上忽然发表了陶铸女儿陶斯亮的长篇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我们才知道,陶铸已于9年前的1969年11月30日在安徽合肥被迫害而死了,比彭德怀还早死5年,死时仅6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