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洞坪村的时候,那里的人文地理与文化历史气氛、抗战气息犹如品一场视觉盛宴,不得不使我们驻足探寻它的神秘。
洞坪村位于城东南约五公里处,有一酷似半圆球的自然山村,那就是有名的黄埔村---洞坪。洞坪从山后头坡形似一睡狮,村后靠洞坪大箐、天应寺坡,迂回至清水、孟连侧面,历来是军事重地。它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环境幽静,使这里一年四季鸟语花香。 村前有一条洞坪河流过,村民依山环绕而居住,,当阳一面称之山面,北阳一面称之为山后,。村里大巷道非常特殊,是马蹄形的双巷道,如从空中鸟瞰则像一个不太规则的椭圆形跑道,可相互贯通,据说此种建法是为了增进族谊,在有匪患十也便于逃生和相互支持。好山好水出英才,由于其独特的区域优势,使其保留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密集着政治、军事、教育、商界、医学界、宗教等方面的遗迹。
洞坪村历史上曾诞生过清光绪21年间(1895年)秋,赴京考中进士,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御赐貂裘一件,奉委刑部主事。后接任腾冲县五届联合中学(今腾冲一中学)校长等职,他写的206字的龙光台长联镌镶于叠水河龙光台正殿侧面,将腾冲的景物史迹描述尽致,是难得的佳作。“张高人”是腾冲著名的老中医张映文,因其医术高明身材高大古人称“张高人”。“官云号”是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腾冲著名的“跨国商号”,是有许官云先生创建的经营的。当我们在许官德老师引领下走进了官云号老宅时,眼前看到的一幕虽已是断垣残壁,但一百多米长的甬道上还残留下部分用火山石砌成的石栏杆,一联四进中西合璧式的院落,进入大门一看是“三房一照壁”的样式,“四合五天井”的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前厅称为“绣楼”的两个小楼阁,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小巧玲珑,是专门为家中的女眷们设计的。站在甬道石栏杆往外看低凹的水田,仿佛当年那一片人工湖中的岛、岛上亭、并有小桥相连,可泛舟湖中,饱览湖光山色,岸边柳,迎风弄姿之柳之景依稀映入眼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布全面抗战开始。为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的道理,1941年洞坪村成立了一个以许位廷为团长的“罗山护国剧团”。以当时的中学生及社会青年为主体,参加成员40余人,其中妇女18人,剧团以演话剧、歌剧为主,并演唱一些当时流行的抗日救亡个曲,比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这对当时唤起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是有一定贡献的。 而就是这么一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村,如此弹丸之地,竞诞生了数位黄埔军人,许际才(1914--1996),黄埔军校昆明五分校12期。曾参加东北长春起义,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许际泽 ,黄埔军校昆明分校12期。曾到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受训,毕业后任昆明绥靖公署重机关枪关枪团任少尉排长,腾冲沦陷后,在界头成立行政人员训练班任副队长。为什么走出去如此多的黄埔军人,他们的军旅生涯无不跟这里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名人有关,当时这些有志的热血青年先后纷纷找到了李根源先生,请求给予谋求出路,李说:“不有出路,去读黄埔军校嘛”!就这样,他们是拿着李的“介绍信”上黄埔的 。李根源曾是洞坪小学名誉校长,还亲自题了“洞坪”“洞坪两级小学”。1949年云南省主席卢汉接朱德总司令指令,即派一专机接李根源到北京,1940年初,因抗战需要,在洞坪村和绮罗村中间修建的飞机场成为最后一次飞机降落。欢送那天,洞坪村村民和高级小学师生吹打着洋鼓洋号。列队欢送他们的名誉校长李根源,一直把先生送到了机场,上了飞机才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