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奋力开创“一极两中心”建设的新局面,动力之源来自于襄阳的“文化自信”。那是因为,襄阳是中国古城文化代表性区域;襄阳是三国文化之源;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襄阳是汉水文化的核心区。襄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延绵的文化根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过历史性贡献。文化历来是襄阳的优势和特色,是襄阳人的骄傲和荣光。文化的沉淀是历史,历史的流动是文化。如何让文化襄阳味更浓?笔者调研发现,襄阳的城市形象尚未完全展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表现在城市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各个方面,均相应缺乏地域文化元素的注入,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街区、城市建筑等城市形象载体难以找到襄阳文化符号的点缀,很难感受到其地域文化的色彩。特别是展示襄阳地域文化风貌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色的城市大道、大桥等富有城市个性文化的识别系统比较模糊。以致昔日熟悉的古城文化越来越难觅踪影,城市留给后代的可能会是残缺的记忆碎片甚至空白,市民也难以找到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历史文化感知将会在无影无形中失去归依。由此,我们从襄阳城市大道大桥新命名视角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寻。
一、浓郁古城文化襄阳味
襄阳市的前身是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多达176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境内现存国内一级文物114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个、省级9个。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为了留住城市的记忆,让世人记住襄樊,让襄阳留下襄樊的印记,智慧的襄阳人已将“襄城区内的胜利街与环城路交叉口至环城东路,穿越‘汉江一桥’至樊城区内的解放路——长征路——丹江路——前进路——襄阳火车站——东西轴线(清河路)”(西南可延伸至原襄阳机电工程学校门口)沿线,建设成为景观大道即新命名为“襄樊大道”。巧借“襄樊大道”命名、改扩建的机遇,建议把几十年来称谓“汉江一桥”(铁路、公路两用桥)新命名为“襄樊大桥”。注入“襄阳古城文化”元素,新命名打造“襄樊大道——襄樊大桥”的升级版,在其沿线展示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把曾经的襄樊的历史文化印记保护好,确保襄阳古城文化留存和历史文化延续。
二、浓郁三国文化襄阳味
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司马荐贤、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为标志,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现樊城区内的长虹路沿线,以诸葛亮广场、诸葛亮中学等为标识,建议将樊城区内的长虹路沿线¬穿越“汉江长虹大桥(二桥)”至檀溪路到古隆中沿线,新命名为“诸葛亮大道”,并将“汉江长虹大桥(二桥)”新命名为“诸葛亮大桥”。注入“襄阳三国文化”元素,新命名打造“诸葛亮大道——诸葛亮大桥”的升级版,把最具襄阳特色的三国历史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符号等,充分展示在“诸葛亮大道”沿线的街区、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形象载体上,让其讲述襄阳三国故事,让城市公共空间充满人文气息,让三国主体文化活动根植于沿线街巷社区,使整个城市充满三国历史文化韵味。
三、浓郁荆楚文化襄阳味
楚国历史800多年,在襄阳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长达500多年。自西周初周成王封熊绎于荆山丹阳,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鄢郢,历时300多年;从定都鄢郢,先后经历了十代楚王,到迁都纪南城,历时186年。楚人在这里奠定基业,从这里走出深山,开疆拓土、改革政体,不断强盛壮大,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楚人精神”成就现代襄阳创造了中国领先的开放文化,推动了襄阳由传统农业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转变。早在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加之以“卧龙大桥(汉江三桥)”的建成通车、中华紫薇植物园的建成开放为标记,新襄阳时代已经开启。建议将现在樊城区内的“卧龙大道”新命名为“襄阳大道”,并将“卧龙大桥”新命名为“襄阳大桥”,同时将“襄阳大道”西南延伸至襄城区内的尹集乡,北端延伸至襄州区内的黄集镇。注入“襄阳荆楚文化”元素,新命名打造“襄阳大道——襄阳大桥”的升级版,将其沿线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开放新区,培育底蕴厚重、开放多元的襄阳荆楚文化气质,构筑推进城市国际化,展示大都市形象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外籍群体,会同更加开放的“新襄阳人”,携手触摸襄阳荆楚文化的脉搏,感知襄阳荆楚文化的神韵,汲取襄阳荆楚文化的营养,自觉成为“襄阳荆楚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创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