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中,他与知识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人间佳话。他在知识分子中所做的大量工作,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虽贵为总理,他却能推赤诚之心于天下,做知识分子的知己,团结持不同政见者,并与他们建立广泛的友谊,开创了我国知识分子工作的新局面,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周恩来是一位用现代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伟大的共产党员,但他首先是一位中国的共产党员。儒家的入世、忧患、追求道德的自律与完善深深影响了他。在他与知识分子交往的过程中,并不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要求来约束规范大家,更多的却是以儒家的情怀,把自己融入到知识分子中去,并通过自身“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教育和影响了知识分子,引导他们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推己及人的宽容风度
儒家历来主张“仁者爱人”,恪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的原则。在周恩来与知识分子交往的道德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这种宽宏博大的胸襟,具体化为政治生活的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文化生活的兼容并蓄,殊途同归;社会交往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求同存异广交友。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异”、“同”的思想史料很是丰富。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的“别同异”都相当有影响。儒家首先从修习出发,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准则。周恩来撷取了中国传统中的这些合理因素,并加以严格实践。早在东北读小学时,在一次作文中,对校长和教师提出了为人师表的品操守则:“诸公为国家造人材……勿自隳行检,以失人则效,勿铺张精饰,以博我名誉,更勿投身政界党会,谋利营私,以纷其志,而日事敷衍”。透露出他不哗众以宠、以博虚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性格魅力。在引导党外民主人士参与国事中,他多次谈到“在人民内部有一些对立面的意见,这对我们的进步是有好处的。我们不可能设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铁板一块,大家都是一个想法,对任何问题的看法都一样”。“我们同党外人士合作就是在共同的大前提下,接受他们的好意见,丰富我们的主张,只要大的方面有了共同性,小的方面存在差别是允许的”。周恩来求同存异的思想与方法,使持不同政见的各界爱国人士都统一起来了。
知识分子是国家建设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团结和引导知识分子是关系新中国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而“团结是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周恩来把传统儒家的“同异”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广交知识界人士。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年代,爱国就是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团结”。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儒家十分强调对人仁,《周易•坤•象传》“君子厚德载物”,对己则强调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周恩来从小在这种儒家传统的熏陶下,养成了待人接物宽厚有加,律己从严的高尚品德。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中写道:“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大家应该宽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虽然他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可他从来不在人们面前摆官架子,总是那样仁慈厚道,充满人情味。国庆10周年前夕,第一批受政府特赦释放的国民党和伪满洲国战犯在中南海西花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在听了杜聿明先生的发言后,宽厚地说:“你过去是有罪行的,认识了,愿意改就好了嘛!说起来,我也有一定的责任,你是黄埔学生,我当教师的没有把你们教育好,你们走上了另一条路。”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热泪盈眶。他还一再告诫党员干部“不应该设想,既然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就天然地会领导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建设,我们就天然地不会犯错误”,“我们对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不懂决不要装懂。”并多次指出“只有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别人”。周恩来的一生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一生。
周恩来虚怀若谷,从不将己见强加于人的儒家风范,缩短了他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距离,并在人的价值重建上达成了共识。在周恩来同志的淳淳善诱下,知识分子敢于讲真话、抒己见。我们的党也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终于战胜了许许多多困难,最终获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