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吕玉兰传
第二十一章 领头雁
2014-08-28 11:04:24
作者:江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东留善固开始试种苹果,但起初死了不少。原来,这些幼苗,粗的只有手指粗,细的比筷子还细,才一尺多高。好多社员看到这么小的树苗,就议论开了:“啥叫苹果呀?有啥好吃的?”“这么小的苗,猴年马月才能结果?还不到下辈子呀!”

    于是,耙地碰它,锄地伤它……不久,叶掉了,枝断了,苗死了。那天,一个社员竟赌气地当众拔下一棵,嘴里还嘟囔着:“有这玩意儿,干活碍手碍脚,干脆拔掉算了!”

    正在这时,从外地开会回来的玉兰,凑巧走到这里。她没有对这个社员提出批评,而是热情地招呼大伙儿到地头休息。她拿出一个大红苹果来,说:“这是俺到济南开会,会上发的苹果。咱们种了苹果树,还没见过苹果啥样呢,今儿分给大家尝尝!”于是,她拿出刀子,把苹果切成好几十片,给在场的每个社员发了一片。

    不一会儿,就听见一片细细咀嚼苹果的声音:“啧啧,这玩意儿又香又甜,咋这么好吃!”“真不赖,苹果就是好东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中国农民是最讲实际的。要想组织农民办啥事情,必须让他们看到活生生的事实,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玉兰望着一张张喜不自禁的脸,开口说话了:“咱们种的苹果树,将来结的苹果,也会这么好吃。桃三杏四梨五年,用不了五六年,苹果就要挂果。别看眼下苗小,将来都是摇钱树,大家可要注意保护树苗啊!”

    “将来,咱们村如果种到2000亩果树,”她掰着手指,又给大伙算了一笔账,“一亩种30棵,那得有6万棵,一棵少说结10斤,就是60万斤,那就能增加几十万元的收入。到那会儿,人人吃苹果,家家盖新房!”

    当年东留善固生产队三队队长吕香兰,向我回忆起这件往事,深有感慨地说:“20多年前,玉兰姑给大家分苹果,就像昨天发生的事儿一样。玉兰姑当年说的话,如今全都实现了。眼下,这些苹果苗,早已长成大树,进入了盛果期,有的一棵树结到了上千斤。树冠有多大,装满果子的筐子就能排多大。往外运水果时,小山似的水果箱子和筐子,堆起来有几里路长。光这一项,全村每年可以增加收入好几百万元,不少户收入上万元,家家盖起了新砖房。为了发展咱村的林果事业,玉兰姑费了多少心思。要不是玉兰姑当年那么带领和教育群众,哪有东留善固的今天啊!”

    听老人们说,玉兰当合作社社长那阵子,由于年纪轻、没经验,工作办法少,只是有一股子“闯”劲。“闯”,就是敢想、敢说、敢干。后来,她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人多了,工作头绪也杂了,新形势下又有了新要求,逼得她不得不开始讲究工作方法了。

    “实干是最省力的领导。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光一个人闷着头干,也不行。”在《英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吕玉兰》这本书中,玉兰这样谈起自己刚担任大队支书时的烦恼和委屈,“俺刚当支书那会儿,既不知道怎样当‘班长’,也不会‘弹钢琴’,像小孩子一样,只会吹哨。工作中,大事小事,俺全包揽,什么结婚登记、新法接生、两口子吵架、打钟叫人,以及青年、妇女、民兵开会,俺都管。别人主持开会,自己不放心,有时还要偷着去看看。由于满把抓、到处跑,人们白天找不到俺,时常天不亮就到俺家来找。俺就这么拼了命地干,结果没将事情办好,反到影响了支部成员们的积极性。有一回,六队队长和九队队长为地边发生了争执,他俩找大队长,大队长说:‘俺管不了,去找大当家的吧!’俺听这话里有话,一时觉得很别扭。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别的支部委员也不满意俺,说俺什么事情也不肯放手。可是,俺觉得自己做了工作,受了累,还惹得大家不高兴,心里觉得很委屈。”

    后来,玉兰到公社党委开会,把自己在工作中的苦衷,向领导做了汇报。公社党委领导帮她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告诉她说:“你工作热情高,这是优点,可你相信广大干部和群众不够,事情还是办不好的。你应当好好学习毛主席写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回村后,玉兰通过反复学习这篇文章,发现自己没有学会依靠干部和群众,犯了包办代替的毛病。她主动在大队党支部会上作了检查。

    俗话说:“轴心转,碾子转。”在玉兰的带动下,支部委员们也纷纷作了自我批评。有的说:“过去有意见不提,光抱怨玉兰,不对。”有的说:“俺工作也不主动,有啥事尽往玉兰身上推。”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大家经过讨论,研究了改进的办法。

吕玉兰和村干部们对土地进行种植规划。自左至右为:杨宗兴、杨宗振、王守增、吕玉兰、“红孩子”冯占臣。

    实践,使玉兰逐步学会了用部队里的“班长”做自己的榜样。她这样总结当好村支书这个“班长”的体会:“在支部里,俺不是上级,和大家是同志关系。人家叫俺玉兰,俺高兴,叫俺‘吕支书’,觉得比打俺两巴掌还厉害。从这一段实践中,俺体会到: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捻几颗钉?一根木头,撑不起天。一个支部书记,必须像毛主席教导的那样,要善于当‘班长’,团结同志,发挥组织的作用,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把工作做好。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加强了,还必须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把各项工作搞好。

    有一年,在山东省聊城专区开会时,领导上要求各大队嫁接毛白杨树。玉兰鼓了鼓劲,提出嫁接两万棵。回村后,她和几个干部开会商议这件事,有的同志担心群众接受不了。群众是不是真的接受不了呢?会后,玉兰就找几个老贫农商量,向他们详细说明毛白杨树抗灾能力强、纤维多,是重要的工业用材……大家一听,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劲头很高,说:“嫁接毛白杨,功在国家,利在集体,干吧!”结果,全村很快嫁接了四万棵,超过原计划的一倍。

有事找群众商量,这是吕玉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得到的体会。图为她在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右一为孙文彦,右二为杜玉芹。

    玉兰尝到了依靠群众做工作的甜头。从此,每逢工作上有了困难,她总是主动找他们商量,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在工作中,就是办错了,由于能注意听取群众意见,也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同时,群众觉得,玉兰信赖他们、尊重他们,因而什么事都主动积极地支持她、帮助她,和她一起干。这样,村里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有一次,六队饲养员、贫农华岳林给病牛熬药,烫伤了前胸。大队出钱给他请医生买药,玉兰和几个支委天天去看他,帮他煎药。面对此情此景,他非常感动,对玉兰说:“俺是旧社会从河南逃荒来到东留善固的,虽说是外乡人,可大家没把俺当外人看待。今天受了伤,大家这样关心俺,俺谢谢你们啦!”

    玉兰说:“要谢你应该谢毛主席,这是毛主席要俺们这样做的。”

    华岳林一时没有理解玉兰的意思,惊奇地问:“毛主席在北京,怎么知道俺受了伤?”

    玉兰说:“毛主席在书上说的,他老人家教育俺要关心贫下中农,关心群众生活。”

吕玉兰同老农在田间地头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自左至右为:吕天全、倪修仁、吕玉兰、华跃林、华跃明。

    华岳林听了感动得眼圈都红了,立即要求玉兰帮助他学习毛主席著作。他说:“俺不识字,能学毛主席的书吗?”

    玉兰说:“能学!不识字,俺们可以帮助你!”

    华岳林高兴极了,马上拿出钱来,让玉兰在外出开会的时候,给他买本“毛选”。玉兰没有收他的钱。不几天,玉兰拿自己的钱,就给他买来了一本毛主席著作选读本。从那以后,他无论做什么,到哪儿去,都带着毛主席的书。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他的思想觉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许多想法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对集体更热心了。他担任饲养员,又担任配种员,还抽时间积肥,一人顶仨人干活,时常晚上不肯休息。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二十二章 面对荣誉的新考验
·下一篇:第十九章 热情团结反对过自己的同志
·吕玉兰——生命的路标
·读《吕玉兰》
·邢台市首家好人馆“临西好人馆”开馆(图)
·临西县举行“迎七一”践行“三严三实”主题党日活动(图)
·邢台应大力弘扬玉兰精神
·大力弘扬玉兰精神 自觉践行“好官”之道
·为人民服务是吕玉兰精神的核心(组图)
·咏玉兰
·国粹献给您:人人敬佩的好书记(组图)
·玉兰姐,您永远是我的榜样!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