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一支七千余人的工农红军队伍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从那时开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广大区域开始与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以她崭新的容颜呈现在世人面前。82年后,一支来自东北大学的实践团队于7月14日再次走进这片传奇的红色革命圣地,开启了他们的传承之旅。
从沈阳到延安,路途的遥远隔不断憧憬的思念;从如今到往昔,历史的长江挡不住体验的激情。列车穿越崇山峻岭,延安也渐渐出现在了队员们的视野中。许多年过去了,发展的车轮早已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旧貌,曾经出现在老照片、影视剧中的那片黄土高原已经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高楼耸立、绿意盎然。队员们不禁同时朗诵起了诗人贺敬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追寻着历史的步伐,实践团的脚步率先来到了中共中央七大会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正是在这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这里也曾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实践团的队员们走进了曾经的大礼堂,抚摩着旧桌椅,观望着主席台,亲身体验伟人们曾经开会议事的地方,心情无比振奋。队员们向当地游客发放了调查问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对母子,母亲在填写问卷的同时还不忘教育身边的孩子:“要向大哥哥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到红色文化发源的地方看一看,把宝贵的延安精神传承好”。
实践团在杨家岭大礼堂向年轻母亲发放调查问卷
怀着对伟人生活地的向往,实践团又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简陋的房屋,简单的用具,一下子把队员们的思绪带入到过去红火的岁月中。在这里,队员们有幸结识了一支来自四川广汉市的中学教师旅行团。在参观间歇,实践团采访了其中的一名教师,分别提到了为什么来到延安、对延安红色景点的看法、参观后有哪些体会和感悟。老师对应的回答了三个词:情怀、氛围和激励。老师说:“革命前辈在这么简陋的环境当中工作,把江山打下来了;我们必须也只有认真的工作,才能对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在之后与老师的交谈中,队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们话语中流露出来的热情。不仅仅对延安、对景点的热情,而且是对生活、对祖国、对未来的热情。这种热情感染感染了实践团的每一个人,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践团签名活动后与四川教师合影留念
实践团最后来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此馆于09年重新翻修,外表恢弘庄严。队员们早早来到了纪念馆的广场,在开馆之前首先进行了条幅签名活动。很多游客积极响应,还有很多游客在签完名后拍照留念。签名活动,拉近了东北大学与延安的距离,也把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到游客的心中。开馆后,按照展馆的参观顺序,实践团认真品味展品,仔细聆听歌曲,仿佛置身以往峥嵘岁月之中。展品浓缩了党的历史,歌曲激荡着人的心灵,每个实践团成员都为我们光荣、伟大、正确的党而折服。在纪念馆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给予了团队很大帮助。从他们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纪念馆参观人数激增,但仍以中老年人为主。这更加提醒我们,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义务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有责任接过前辈红色的旗帜,我们有激情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有信心肩负起我们起我们这代人的奋进与担当。
实践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采访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