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东北大学社会实践中心赴黄冈社会实践团来到了红安到李先念同志纪念馆参观学习。
红安本名黄安,中央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作为最早一批从红安走出来的革命家,李先念15岁就参加了农民运动,16岁率领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李先念同志的故居,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了陈先生,陈先生的祖父和李先念同志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幺爷爷很小的时候就入党了,别看他年纪小,但是他在四邻八乡很有号召力,有什么革命运动只要他一加入,人们就都跟着他,因为他信得过,不会骗乡亲们。”陈先生向我们讲道。
“当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剿,他在后山山洞里躲了三个月,还要昼伏夜出,晚上去邻村开会。山洞里面环境很差,缺衣少食。当时他还没有你们大,那三个月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陈先生回忆道“这是上次我见到幺爷爷时他对我讲的,当时给他送饭的就是我奶奶。”谈起老一辈的革命事迹,陈先一脸骄傲。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流传在当地的一首童谣,诠释出了红安人民的抗战精神。李先念同志能从这里走出来,也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特务为了逼问出幺爷爷躲在那,抓了他们一家人,吊在树上打,用的那个马鞭子,一鞭子下去,肿起来一条。就这么打,他们愣是什么都没说,乡亲们也帮着他躲。”陈先生这样向我们讲。
在李先念同志去世后,遗体火化时,发现了一片隐藏在他身体内达60多年的弹片。透过那片弹片,仿佛看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看到了红军征战的身影。多年的征战,更让他们有了深厚的战友情。西路军失败后,沙窝分兵。“在那牺牲了不少人呐,山下面全是红军的尸体。他不能读西路军的书籍,不能看关于西路军的影视作品,甚至不能听西路军的故事。”陈先生说。李先念同志去世前嘱咐,一定要把他的骨灰的一部分撒在祁连山,这样他就能和他的战友们永远长眠在一起了。
国风先生在给李先念同志写的歌词中写道:“风烛萧萧你夜不能寐,疑是听闻百姓的劳累。泪烛熠熠你紧锁双眉,民生的艰辛在你心扉。为什么你的心情如此沉重,因为你牵挂着天下的兴废。为什么你的容颜日渐憔悴,因为你心系国家安危。田间地头有你奔波的身影,大江南北传遍你的声音。祖国是你永恒的爱,你为人民鞠躬尽瘁。”这正是对李先念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国家动荡的那些年,李先念同志并未被迷住双眼。1961年,全国大灾。他从河南省调研回京后,激愤地向毛主席上书,真实地上报了受灾情况。毛主席听取了他的意见,全国的浮夸风有所收敛。“几次回乡考察,他都是先找我爸爸问明家乡的情况,再去听取领导们的汇报,看看是否一致。”陈先生向我们讲述道。四人帮盛行的时候,李先念同志也被要求靠边站。但他看清了局势,与华国锋同志秘密商谈,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为中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纪念馆中摆放着他与四代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几十年走来,他一直在心中坚守着对于党的信仰。
在李先念同志的纪念馆中陈列着三双鞋,记录着他的一生。从开始革命时的草鞋,到建国后他最爱穿的布鞋,再到后来成为国家主席穿的一双普通的皮鞋,无一不是朴实无华的。李先念同志保留了红安人民艰苦朴素的品质。他的故居是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成为国家领导人后,生活也是相当简朴,家中无过多摆设。在他回乡调研时,明确的对前来接待的人要求“不弄荤菜,不搞酒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