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毛泽东要调兵到绥远,先发给带兵人十万现大洋,都愁得杨成武不知如何协带。但毛泽东自己却在磨盘上办公,穿的衣服是补丁摞补丁,想请离开的警卫员吃顿饭兜里却没钱,请不起,为了省煤屋子冷冻脚,用温水来暖……
他在磨盘上办公
天气热起来了。1948年夏天,西柏坡这里有些热得分外难熬。那个时候,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电有了,可这些电器,当地人连听都没听说过。毛泽东虽然听说过,甚至使用过,但此时此刻,他也根本享受不上。
三叔家那几间土坯房盖得太古董,太简陋了。也不能怨他马虎,庄户主儿盖房不容易,也不知要攒多少年的劲儿,甚至要积攒一辈子,才能盖这么一处房。却让鬼子一把火给烧了1
再盖的时候,那就更凑合。甭说力量不足,就是足,盖得再好,也挡不住再来一把火。我亲二爷就是这么让鬼子给气死了!三叔的家底儿薄,也学点儿乖,就放低了要求,只要冬天冻不死,夏天不挨雨淋就满足。所以就盖得简陋了。用三叔的话说,就是盖得古董了。堂弟给他家的房编了几句顺口溜:
墙薄顶也薄,(读bāo)
屋矮窗子小,
冬天哆哆直发抖,
夏日炎炎似火烧!
这就把毛主席给害苦啦。如果三叔有姜子牙的本事,盖房时能算得出,此屋要住伟大人物,那他一定会盖得高大豁亮,冬暖夏凉,院子里也得种上能够遮荫的树木。现在只有茶碗粗的一棵梨树,长在西房墙脚,荫凉落下来比锅盖也大不了多少,整个院子及房顶,都在红暴暴的阳光照射之下。
最热的时间是午后至午夜前,恰恰正是毛泽东的工作时间!如果只有他这一处房热,别的房都凉快,那当然就好办,换一处即可。实际都差不多是这么热。他的东邻任弼时,再东邻周恩来,房子都是一个样。就算朱德住的石窑洞,壁与顶虽厚些,因为房前无树木遮凉,也是热的。
他们都住惯了陕北的窑洞,刚一变换这种住房,难免感到有点儿热得难熬。不比当地人都习惯了。就是村里的人,谁也不死死守在屋子里,这会子,女人们到河沟里洗衣服,男人们在稻田里薅稗子。他们习惯了光膀子,天这么一热,把裤子也脱掉了,那时还没有穿裤衩的习惯,这不要紧,反正稻田里全是男人。他们干一会儿就跳进地边的渠水里泡一泡,比闷在屋子里干活的人,要痛快得多!
三叔家的大门口,有一棵较大的槐树,枝叶茂密,荫凉浓郁。树荫下有一盘石磨。磨台用石块垒砌,上面与周围都抹了白色的灰泥,台子的正中是两个磨扇。
毛泽东带着一身汗水走出来,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发现了一块宝地。他即刻让警卫员将他的文房四宝,文件电报,全部迁移到了磨盘上。有放在磨顶的,有放在磨台的,搁了个满满当当。还拿了一个小凳子放在磨台旁边。
一个毛泽东的室外办公处,一霎时便“建”起来了。毛泽东坐下来,拿起毛笔,趴在磨台上写了几个字试试,高兴地说了这么一句:
“多好的一个办公桌!幸亏没让你们给拆掉。”
毛泽东把磨盘当成最好的办公桌了。那又为什么说要拆掉呢?
那是毛泽东刚来的时候,因为少奇和朱德给他建起了石窑洞,没打算让他在这儿住,所以院里院外都还没有拾掇。院里有个大鸡窝,窝顶上还有下蛋的小鸡窝;院门前有个大猪圈、猪窝棚、牲口棚和一盘石磨。如果毛泽东是来当农民耕种地,那好,一切都现成方便。或者,他是来给农民扛长活,这里作为长工屋,还满阔气哩。只是做为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指挥大决战的总指挥部,有点儿不够气派!
这个总指挥部,当然不仅是毛泽东的住处,还要包括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的住处。他们没有共同的办公地点,住处又是各自的办公处,开会也没有这五大书记的会议室,所以便没有固定地点,不定到谁的住处,挤进那一间小屋就开了。哪个算总指挥部呢?都算!更确切地说,西柏坡就是这个总指挥部。
毛泽东决定了就住这儿,石窑洞让给朱德时,大家要立即动手,拆除鸡窝、猪窝、猪圈和磨盘时,毛泽东把他们制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