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曹,历史上曾经兴旺繁荣,盛极一时,是明清时期宁化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文化名村、人口大村。如今,依然保存成片明清古建筑群,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与红色文化遗产,是宁化目前唯一的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也是福建传统村落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三明市中央红军村。[1]笔者冲着下曹这几顶来之不易的桂冠,兴致勃然走进下曹,走入那片明清古建筑群,去解析她的前世今生,领略她的明清古韵,品读她的学风文风,探寻她的红色记忆。
图① 下曹村明清古建筑群
下曹村明清古建筑群形成于明末和清初、中期,列入《三明市宁化县曹坊镇下曹2013-2030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各类古建筑51处,其中列入省保7处、县保8处。
“风水宝地” 第一要冲
走进下曹,查阅甲戌年(1994年)九修《谯国郡曹氏族谱》(以下简称《曹氏族谱》),了解到下曹于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建村,迄今已有743年历史。下曹原名中曹,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曹五十郎由上曹墙背大圳边携三子迁徙中曹坑头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此后曹氏后裔人丁兴旺,成为该村第一大姓,于明洪武年间将中曹更名为下曹至今。
曹氏先祖选址下曹肇基,认为前朱雀有朝堂水,后玄武有芙蓉锦帐,左青龙有东山髻,右白虎有巫地岽,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据《曹氏族谱》之《中曹龙胜叙》记载:“(中曹)来龙绵延,前有贪狼朝堂水,后有芙蓉锦帐珊瑚安枕,左砂青龙东山髻,右砂白虎巫地岽。九龙庙背山合襟,牵手环抱,捍地户,锁水口。远山插天,层云罗列,雄伟壮观,胜为美观也。”故又称之为“天生三龙口”。福建省文化厅下属企业的规划设计专家在编制《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曹坊镇下曹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文本中也认为,下曹村址的选择十分符合中国古代堪舆学(即中国古代的建筑地理学)原理,突出天、地、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依山傍水,山环水抱,山清水秀,九龙寺镇守水尾,而且带有明显的中原河洛建筑文化特点和风格,可以说是中原河洛建筑文化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的一个代表和宿影。不论从古代堪舆学、还是从现代建筑地理学角度看,都是一处“风水宝地”、宜居府地。
图② 下曹村地形图
下曹村地处九曲河谷小盆地,四周低山丘陵,九曲河支流新溪子由北向南穿村而过,将中心村分成东西两片。(此图源自甲戌年〈1994年〉九修《谯国郡曹氏族谱》木活字印刷示意图)
下曹位于宁化南部、曹坊镇治南侧一公里处,地处宁化至汀州官道(今为省道205线)要冲,北距宁化县治39公里,西南距汀州治44公里,是宁化通往汀州的必经之地,有“宁化南门出县第一要冲”之称。汀州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置州以来,为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宁化历为其属县之一。宁化至汀州官道是宁化古代最繁忙的交通要道,两地商贸文化交流、人员往来频繁,商贾、小贩、挑夫以及官员、士绅必在下曹歇脚或住宿,由此带动了该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一些邑人名流也曾足驻下曹,有的殁后葬于下曹,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后,清代杰出书法家、时任两淮盐运使、邑人伊秉绶因丧父在家丁忧三年又闲赋五年,曾在此主修过《曹氏族谱》,在廷玉公厅厦办过私塾学堂,留下了不少墨宝真迹。据说仅伊秉绶书写的木质对联就有八幅,目前在安祥公厅厦还保存一幅“幽情山水之间/壮志云霄以上”木质对联。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伊秉绶在扬州病逝后,没有安葬在其出生地宁化县城,而是安葬在距下曹村不到两公里的赤山塖,也许下曹是块“风水宝地”之故。据说,清杰出画家、“扬州八怪”佼佼者、邑人黄慎也曾游历过下曹,在亦中公厅厦的右侧门两边留下了两副对联,其中一幅的上联是“风生草际声萧韵”,其余字迹脱离,无法辨认。虽然两位书法、绘画大师早已作古,但他俩留下的稀有墨宝真迹,多少给下曹增添了些许高雅艺术气息。
图③ 清代杰出书法家伊秉绶讲学处暨旧居——下曹村廷玉公厅厦
廷玉公厅厦位于下曹村学堂边21号,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坐东南朝西北,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平面布局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十四个天井十八个厅,占地面积1326平方米,无人居住,现为省保单位。清嘉庆年间,清代杰出书法家、时任两淮盐运使、邑人伊秉绶(1754-1815年)曾在此讲学、主修《曹氏族谱》并寓居。
明清古建 悠悠古韵
在明末和清初、中期,经济富庶的下曹人,十分注重家园建设,讲究艺术造型、陈设高雅、装饰美观和文化品位。斥资兴建了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用材考究、规模宏大、外观精美、居住舒适的宅第民居、牌坊影壁、祠堂佛寺以及巷道桥涵、井泉池塘等生活生产设施,建设起自己的美丽家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传说、故事。下曹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客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分别简称“物遗”和“非遗”)。
进入下曹明清古建筑群,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转,多少往事早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片古民居(包括祖厅/古宅)、古巷、古祠、古桥、古井、古寺等“六古”建筑,在亘古不变的下曹宝地上,依旧悄然屹立,向人们叙说往日的辉煌。经文物普查并登记在册的古建筑共51处:其中尚存古民居41座(祖厅14座/古宅27座)、古巷120条、古祠4座(包括内设古戏台)、古桥4座、古井1口、古寺1座,总占地面积206亩。以上古建筑中列入省保的7处、县保的8处,是列入省级、县级文保单位最多的一个建制村。这片明清古建筑群,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形制多样、清晰完整,整体建筑精致,装饰美观,风格独特,被省上专家誉为“明清建筑的活化石”,是明清时期宁化客家民居和祠堂庙宇的重要典范,也是宁化县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成片明清古建筑群。虽然历经数百年风侵雨浊,尚存的“六古”建筑还是那样古色古香、古朴典雅,明清古风犹在,散发出悠悠古韵。
最具客家传统建筑特色的是四座公祠和十四座祖厅,被省上专家称为“宁化客家传统建筑的重要典范”。这些公祠和祖厅,大多为单檐歇山顶或悬山顶合院式砖木混合结构,门楼立面多为平面八字形,后天井多置牌楼式壁照,四周以青砖砌墙,地面以青砖铺设,天井和庭院以青砖、条石、河卵石镶嵌出各种图案,极具艺术造型。杨冈公祠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敬湖公祠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公祠建筑按照中轴线对称依次展开,外部飞檐翘角,内部雕梁画栋、装饰典雅,显得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泰宇公厅厦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以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734平方米)、木雕牌楼和红门漆柱而闻名;立人公厅厦建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以透雕花鸟禽兽而传世;廷玉公厅厦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以十四个天井和十八个厅、镶嵌精美图案而著称;东山拱秀以砖雕精美而流芳……。还有那一百二十条曲折古巷,河卵石铺面,长数十米至一百多米不等,曲径通幽又峰回路转,宛如迷宫又四向通达,将祖厅、古宅、古祠有序隔开,显得错落有致,有一种古宅幽幽、古巷深深之感。
图④ 下曹村杨冈公祠——宁化客家传统建筑重要典范
杨冈公祠位于下曹村杨栢冈,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坐东北朝西南,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按中轴线对称依次展开,内设内凸式两层戏台,外部飞檐翘角,内部雕梁画栋、装饰典雅,占地面积536.25平方米,是宁化客家传统建筑的重要典范,现为省保单位。
此外,该村还是福建线性文化遗产和空间文化景观的重要实例,2009年非遗普查并登记在册的习俗、传说、故事等非遗23项。其中的生日、节庆、饮食、婚嫁、信仰、丧葬、清明祭祖等一些传统习俗世代传承,延续至今,尤以耄耋贺寿、正月十五的元宵闹灯、二月十九的观音九节、八月二十八的九龙庙会等习俗,以及扣肉、芋子豆腐等客家美食最具地方特色,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
图⑤ 下曹村民耄耋生日贺寿场面
下曹村自元致和年间以来,大力弘扬忠孝、敬老传统美德,凡曹氏村民80岁以上高寿,以公祠名义置办寿匾、寿礼,族人敲锣打鼓、手执彩旗游村,在公祠举行生日贺寿仪式,有的寿星出嫁女儿请戏班在公祠演戏。
倡导教化 励志扬名
曹氏先人铭记“重师传、兴学业”的祖训,在经济生活稍有保障后,就克服诸多困难,举全族之力创办私塾学堂,倡导教育治化,勃兴学风文风,旨在革愚昧落后之象、除赌嫖恶斗之习,励勤学上进之志、扬品德高尚之名,促使曹氏族人成为文化之人、下曹村成为礼仪之村。
据《曹氏族谱》记载,在清朝初期,由先祖曹隆瑜牵头创办日新社(即私塾学堂/下同)、先祖曹孟柱等牵头创办兴贤社。在创社之初,族人经济皆不富庶,由两社牵头先祖率领族人开山造田,出租办学,并接受入社族人捐款捐物,创社之时入社捐献的称前题捐,之后入社捐献的称后题捐。为使私塾学堂及其资产有序运行,日新社制定了《课约》十五条、《规条》四十七条,对族人入社、先生授课、学生考试、行为举止、礼仪规范、资产管理、奖励处罚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凡入社族人、日新社师生需共同遵守。
图⑥ 日新社(私塾学堂)旧址——下曹村亦中公厅厦
亦中公厅厦位于下曹村井边弄4-1号,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坐东朝西,为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65平方米,在右侧门两边留下了清杰出画家、“扬州八怪”佼佼者、邑人黄慎的两副对联,现有人居住。日新社一段时期曾在此开办过私塾学堂。
为鼓励学子勤学上进、考取功名,褒扬学子高尚品德、造福社会,《规条》规定,凡学子在私塾学业期满(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毕业)要入衣冠薄,其家要请衣冠酒席;对参加各种考试、取得功名者,资助或奖励500文至64000文不等。自日新社、兴贤社创办以来,数百年间,下曹学子以勤学上进、考取功名为荣,学风文风浓厚,培养出了不少文人学子。在有清一代,取得文秀才、武秀才、太学生、举人以及恩拨太学生等功名者数十人,曾经出现过“一门五秀才”、“四代六功名”的科举盛况。曹帮周五个儿子,三个考取文秀才、两个考取武秀才;曹泰履四代六个取得功名,一个为举人、一个为太学生、三个为恩拨太学生、一个多次科考均取得名次。
下曹村一百多年来还一直传颂着一个“夫妻皆四品”的历史佳话。夫为曹国声,曹泰履曾孙,生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十一月初一,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为恩拨太学生,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一月十三日诰封正四品中宪大夫(散官文职衔/相当于现在的非领导职务巡视员),候补监粮道/大理寺少卿(始终没有候补任职);曹国声三个妻子即刘氏、池氏、吴氏皆封为正四品诰命夫人。曹国声当时为宁化南片首富,为人朴实谦逊,向来尊师重教,一贯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先后慷慨捐建宁化考棚(考试院)、滑石和下曹两座石拱桥,为后人所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