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8年2月14日电(西北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孟凯韬)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人类避免毁灭的必由之路。哲理科学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这是因为作为哲理科学立论基础的世界十二大规律,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其中的顺逆转化规律和物极而反规律决定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消长对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统摄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因而是世界万物无法逾越的四条根本规律。大至军国大事、小至生活小事,都受其制约,无一可以例外。
(一)何谓哲理科学?
哲理科学是笔者在钱学森先生指引下,继思维数学、哲理数学、阴阳五行数学之后,集57年研究之大成所创立的一门以辩证思维为主导,以从笔者将哲理数学与太极图相结合所创造的“象、数结合的世界全息太极图”所发现和从数学角度证明了的顺逆转化、物极而反、消长对称、正反相抵等世界十二大规律为依据,采取“逻辑推理”方法对哲理进行论证,遍及自然、社会、人生,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学、教育、医理、事理等众多研究领域,包含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既具有科学和哲学特征、但又不同于科学和哲学的智慧之学。凡是研究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事物的学科,都可用作为其立论基础的世界十二大规律贯通为一,而不存在学科壁垒。与钱学森先生所创立的、启迪集体智慧的大成智慧学所不同的是,其功能在于启迪个体智慧。
(二)作为哲理科学立论基础的世界十二大规律
顺逆转化规律:顺势变化与逆势变化是交替发生的,且顺势变化容易、逆势变化难,由逆势转顺势容易、由顺势转逆势难,难易程度都与反差成正比。
物极而反规律:任何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有一个上极限和一个下极限,达到上极限极易走向反面,达到下极限要向反面转化则极其困难,除非具备向反面转化的充分条件;如果能完成这种转化,那么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消长对称规律:同一个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其消与长是同时发生的;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
正反相抵规律:同一个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在数量或强度上是势均力敌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且对于这两种基本属性而言,只有在极限情况下,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其余都是“亦此亦彼”的,分为正、反两个方面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三五生成规律:整体发生两极分化,必然出现中间状态,故为三部分;两极再发生分化即成为五部分。
渐变突变规律:事物从处于“混沌”状态开始,依次经过“上极限”和“下极限”而复归“混沌”,称为一个“顺逆转化周期”,所经历时间的长短称为“时距”。如果复归“混沌”继续逆势向上,那么进入一个新的顺逆转化周期;否则,发展即告终结。系统从发生到终结的整个发展过程,包含诸多顺逆转化周期;每一个时距较长的顺逆转化周期又包含诸多时距较短的顺逆转化周期。从复归“混沌”到达到“上极限”或从达到“下极限”到终结,历时较长即是渐变,历时极短即是突变。
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前奏,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分浑交替规律:事物发生分化和浑然一体是交替出现的。
差异永存规律:世界上的事物差异永远是存在的、不会消失的。
性状无穷规律:世界上的事物,就性质和状态而言是无穷无尽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由处于浑沌状态经过分化与和合,又进入新的浑沌状 态,后一种状态与前一种状态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差异。
(三)哲理科学区别于科学与哲学的主要特征
哲理科学与一般科学所不同的是,一般科学研究某一个研究领域的特殊规律及适合于该领域的具体方法,属于知识范畴;而作为哲理科学立论基础的世界十二大规律则是一切研究领域共同适用的普遍规律,其所研究的则是一切研究领域普遍适用的思想方法,属于智慧范畴。
哲理科学与哲学所不同的是,哲学主要靠思辨,有时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产生歧义;哲理科学则将哲学思辨和数学实证相结合,所得到的的结论是完全确定的。
(四)哲理科学的时空跨度
就时空跨度而言,一方面,哲理科学以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 河图”、易经和体现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观念的“太极图”为其立论基础之基础,所以可以贯通古今;另一方面,哲理科学的突出特征在于将哲学思辨和数学实证相结合,而哲学思辨是中华文化之所长、西方文化之所不足,数学实证是西方文化之所长、中华文化之所不足,所以可以贯通中外。因此,只要娴熟地掌握哲理科学,就可贯通古今中外。
哲理科学将古今贯通,就可以用逻辑推理方法对古代先贤的论述进行论证以揭示其科学内涵,凸显其智慧,做到古为今用。将中外贯通,就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普适性,从而扩大其社会影响,做到中西融合,为全人类造福。
(五)哲理科学的认识水平
就认识高度而言,人类的认识水平可分为感性、理性和悟性三个层次,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知其所必然”。哲理是思想家智慧的结晶,一般人对它至多只能“知其然”;哲理科学将哲学思辨与数学实证相结合,就可使人们对它“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用哲理科学认识事物,就有可能“知其所必然”。因此,哲理科学最终可使人们达到悟性层次。人一旦达到悟性层次,那么不论对于什么问题,稍事分析就可预见其发展趋势,甚至预见其必然结果。认识水平一经提高,就可以比较自觉地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少犯错误,避免损人利己和既损人又害己的事情发生,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和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可由哲理科学得到证明
按照消长对称规律,相互对立的两方,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因此,两个军事势力一旦形成对峙,必然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为了取胜,也会不择手段,使用非法甚至惨无人道的手段,在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也很难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小至局部地区、大至整个世界,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争强好胜源于贪欲。但按照消长对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得与失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势均力敌的;按照物极而反规律,欲望超过一定的限度,而达到上极限,那么极易走向反面而达到下极限。一旦达到下极限,要向反面转化就极其困难,因而是万劫不复,造成的损失也具有毁灭性。因此,即使未处于战争状态,而在高技术武器的研制阶段,造成毁灭性危机的可能性同样不可避免。
既然争强好胜、斗而不和是导致人类毁灭的罪恶之源,那么,要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类避免毁灭,除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别无他途。换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类避免毁灭的必由之路。这是由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决定的,纯然是客观的,既与意识形态无关,又与社会制度无关,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七)哲理科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方法
就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而言,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通常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哲理科学方法论与之所不同的是,发现真理的社会实践辅之以逻辑推理,且整个过程以世界十二大规律为引导。具体地讲,即以世界十二大规律为引导,由普遍规律窥见特殊规律,通过逻辑推理辅助社会实践发现真理,再通过社会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证实和发展真理的社会实践以及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则以世界十二大规律中之四条根本规律为引导。
按照哲理科学方法论,面对任意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世界十二大规律为引导,由普遍规律窥见其特殊规律,就如同“按图索骥”,所以,发现真理的社会实践辅之以逻辑推理,就使得漫无边际、一片茫然的冥思苦想、刻苦求索变成有的放矢的具体操作,不走弯路而直达预期的目标,是逼近真理的一条捷径。
(八)世界十二大规律所昭示的思想方法
就世界十二大规律而言,不仅每条规律本身昭示若干种思想方法,而且每条规律还隐含诸多思想方法。所有这些思想方法都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二法门,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是启迪我们智慧的钥匙。以下仅论及经常用到的顺逆转化、物极而反、消长对称、正反相抵四条根本规律所隐含的思想方法。
就顺逆转化规律而言,“逆势向上和顺势向下是交替发生的”意味着顺逆交替乃自然,持中守正不出偏。“顺势变化容易,逆势变难”意味着逆势向上谋长远,顺势而为无风险;顺势行之路平坦,逆势行之有风险;逆可为之顺亦可,顺势无为逆休言;逆势可向顺势转,具备条件是关键;寓逆于顺势化缓,逆势之举不再难。“逆势转顺势容易,顺势转逆势难”意味着先“逆”后“顺”乃自然,先“顺”后“逆”有风险。“难易程度都与反差成正比”意味着顺势行之可加速,逆势行之务必缓。
就物极而反规律而言,“达到上极限极易走向反面”意味着好而有度切忌贪,谦卑低调方长远;急功近利祸难免,循序渐进无风险;处于顺境戒狂妄,急流勇退更周全。“达到下极限要向反面转化极其困难,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意味着处于逆境戒消沉,奋起直追勇登攀;取决于人不为念,取决于己力用全;逆境积累顺境展,起伏跌宕铸伟男。
就消长对称规律而言,“同一个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其消与长是同时发生的”意味着欲进务必虑及退,欲上务必虑及下,欲动务必虑及静,欲得务必虑及失,欲利务必虑及弊,欲得福务必虑及祸。 “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意味着对敌我而言,若我强敌弱,则可与之形成对峙之势;若敌强我弱,则须避免形成对峙之势,而应敌进我避,敌退我进,敌息我扰,敌疲我打。
就正反相抵规律而言,“同一个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在数量或强度上是势均力敌的”意味着欲进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退的因素,欲上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下的因素,欲得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失的因素,欲利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弊端的因素,欲得福务必完全消除导致祸端的因素。
(九)四条根本规律所隐含的思想方法 “顺逆交替乃自然,持中守正不出偏”启示人们,人生道路上“顺” 和“逆”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人们几乎无不喜顺而恶逆,然而客观情况与人们的主观愿望并不是一致的。一方面,顺逆交替才符合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如同生克两种作用,有“顺”才能补其不足,有“逆”才可制其太过,顺逆交替才可处于“既无不足,又无太过”的最佳状态。就此而论,要造就栋梁之才,既要为之创造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又不能超越实际需要而产生负面影响,还必须让其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要造就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务必能上能下、上下交替,唯德才是举,而不可一味提拔,惟其如此才能打破等级观念,真正成为人民公仆。
“逆势向上谋长远,顺势而为无风险”启示人们,从发展变化角度而论,大凡新生的、向上的、进步的、积极的、可以纳入(阳)的范畴的事物都是逆势的、不易产生和发展的。要从顺势变化转为逆势变化,其难度更大,虽非绝对不可能,但却极其罕见。正因为极其罕见,故堪称奇迹。能否创造奇迹,是对意志、恒心、毅力、魄力、才干等诸多方面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因此,虽然困难,但务必迎难而上,而不能知难而退,惟其如此才能有所前进,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也才有前途,才能长远;但如何达到预期的目标,则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等待时机,顺势而为,或者采取巧妙的办法,而不可蛮干。
“顺势行之路平坦,逆势行之有风险”启示人们,凡事都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对主观要度德量力,对客观要看大势之所趋。符合事物发展趋势则顺,时机不成熟则逆;力所能及则顺,力所不及则逆。两者皆顺则成功在望,一顺一逆存在风险,两者皆逆则成功无望、断不可行。
“逆可为之顺亦可,顺势无为逆休言”启示人们,因为顺势容易、逆势难,所以,如果处于逆势状态有所作为,那么,无疑在处于顺势状态下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反之,如果处于顺势的状态无所作为,那么就遑论在处于逆势状态下有所作为。因此,过往的经验是对成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主要依据。不论是对于一个人而言,还是对人与人进行比较,如果属于逆势的、难以完成的事情能够付诸实施,那么属于顺势的、比较容易的事情也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如果属于顺势的、比较容易的事情未能取得成功,就遑论属于逆势的、难以完成的事情。
“逆势可向顺势转,具备条件是关键”启示人们,顺势变化容易、逆势变化难,这是不可移易的普遍规律。然而,何谓顺势?何谓逆势?对于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其意义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所谓使逆势向顺势转化,即要创造由难变易的条件。一旦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可完成由逆势向顺势的转化。因此,关键就在于创造必要的条件。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不断地创造将无法实现的事情变成现实的条件。
“寓逆于顺势化缓,逆势之举不再难”启示人们,寓顺势之事于逆势之事,而使逆势和缓,乃是变难为易的主要途径,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研究领域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譬如附以插图对于理解和记忆相对于单纯的文字论述就是一种和缓逆势的、行之有效而且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可得到应用的方法。从思维角度而言,乃是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因而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乐趣,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而且,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可以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所以利莫大焉!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还有各自独特的和缓逆势的方法。
“先逆后顺乃自然,先顺后逆有风险”启示人们,处理任何关系都有一个先后次序问题,孰先孰后处理得当则泰然,孰先孰后处理不当则有风险,甚至有凶险。因为任意一种关系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必然有顺势与逆势之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务必先“逆”后“顺”, 而不能先“顺”后“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