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的红古緑
渼陂古村于南宋初年从陕西夏阳迁徙过来,夏阳是一个古称,现在大概在陕西韩城一带。那里也有一个叫做“渼陂”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杜甫到过那个地方,并写下了《渼陂行》这首诗,“渼”指波光鳞鳞的水,“陂”指岸,因为渼陂村座落在水的岸边。渼陂古村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一个融祠堂文化、明清建筑、雕刻艺术、红色遗址为一体的古村落。永慕堂是渼陂古村的一个总宗祠。这个祠堂始建于南宋初年。元末毁于一场兵燹,明朝正德年间也就是1519年重建,清朝加建的,是明清结合式的风格。重修的时候正好是慈禧执政,上面的飞檐翘角是“凤在上,龙在下”,这个是一个“官帽”式的结构,一般出了大官才可有这样的结构,整个总祠一共有三个这样官帽式的建筑,上面每一个圆圈里都有一个字,从右边看起有“诗书门第”“斗门阀冠”等字样。正面是“翰林第”牌,“翰林”是一个科举名,梁家璋是一身奋斗在科场直到69岁考取功名。全村人敬仰他的精神,为了激励后人,这个“翰林第”字匾放在总祠的大门。大门两侧有石狮,它们有公母之分,摆在这儿有避邪装饰之用。大家可以猜猜哪只是公狮,哪只是母狮。在我们右边是母狮,左边是公狮,一般有三种区分方法。第一种从方位上讲。平常我们讲男左女右,在这儿就要说公左母右了。第二从它们的神态区分开来。母狮比较含蓄,双唇紧闭,古时候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笑不露齿,公狮就比较威风,仰天长啸。第三就是母狮怀抱小狮,很可惜这个小狮在文革的时候破坏了,所以看不清楚,公狮踩绣球,再看石狮旁边有一对红石柱,象竹节,也是那个时候人们祈盼子孙后代的生活能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上面镶嵌对联,上联:肇基于斯喜紫瑶左峙芗城侧横本地名山钟灵秀,下联:发祥有自看渼水南来王江北绕中流砥柱汇渊源。这副对联就很好地说明了渼陂古村的地理位置和人杰地灵。在村的左边有座芗峰,右边是紫瑶山,另外还有一条王江,也叫富水河环绕整个村庄,还有一条渼水自南面绕村而过,门前这对石鼓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它一般只有出了举人以上才有这样大的石鼓,整个祠堂有三进,第一进,共有十七双石柱,二十副对联。每副对联都是嵌字联,上联嵌“永”字,下联嵌“慕”字,因为这儿叫“永慕堂”,就是永远仰慕自己的祖先,据说以前当地过年时,村里的族长为了考验家人的才学,以嵌“永“慕”二字作对联的,写的好的便镌刻在石柱上,所以当地文风鼎盛,代代相承。正对面是抱厦且于园林设计,说明当时渼陂祖先思想开明开放,那个宝瓶上的标志叫“方天化戟”“戟”是古代十八般兵器的一种,放在这儿是有镇邪避雷之用,旁边有个鱼状的东西,那不是鱼,是“鳌”,传说母生九子,第一是鳌,第九才是龙,不是有独占鳌头的说法吗,“鳌”就是第一,也说明这儿出了大官,中间有一条道,古时候叫官道。进入第二进,整个祠堂一共有三个这样的方块,第一个方块是以前渼陂读书人在科场上取的功名或在外面谋得功利之后,衣锦还乡之后落轿的地方,也是以前女子出嫁或入嫁时落轿的地方。头顶有一副“太狮少保”图,“太狮”是皇帝的老师,说明当时渼陂村学识很高的人特别多可以和皇帝和太子的老师相娉美。由此可见,当时这儿出了皇帝和太子的老师,同时可以看出当时这儿的人学识相当的渊博,也有师塾世家的意思。另外,前面还有一块“教授”的牌匾,渼陂古村以前出了一个“江州教授”和“太常博士”,这也说明当时这里的人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们看旁边这个鼓,它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三种摆法,第一种摆法是朝天摆,出皇帝、出天子只有皇宫里才有,民间是不允许,第二种摆法也就是与墙面平行,表明这儿出了大官;第三种摆法是鼓面与墙垂直就是一般祠堂的摆法。这个鼓平常是不可以随便敲的,只有村里发生重大事情才可以敲。这里有四个大字“忠”“信”“笃”“敬”,以前是挂有四幅这样的字画,经过很多年的沧桑,就有一些毁坏,后人把这四幅字画保管起来,并临摹了这四个字,也是那个时候的人希望后人“忠”对国家要有忠心,“信”就是要讲信誉,“笃”就实事求是,“敬”就是尊敬他人,这也是渼陂人的座右铭,渼陂村光清朝就出了六个二品,从哪里看得出这里出了二品呢?从建筑上看上面的横梁,一共有五根横梁,一般出一品是七根,因为没有出一品,所以只有五根,但在两面墙壁的下方分别留了一条没有加横梁的红线,就希望后人能够出一品,比较方便的加了两根横梁。第二个方块是祭祀的地方,因为这儿供放的是神坛,也是当时村里族长落坐的地方,他坐在这儿对全村发号施令。一般进入第三进有三个门,这个中门平常是不开的,它只有在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才开启,两个侧门,一个中门两旁各有一个侧门“左通”“右达”。从“左通”进入第三进,第三进是清朝同治十年加建的,这里是朱伯儒先生的家训格言,以前是烫金字,很可惜文革时候用它来搭戏台,全部都磨损掉了,这上面的字是后人临摹的,也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希望后人按照朱伯儒先生的家训格言为人处事,头顶上有幅画,“当朝弍品”。刚才说了这里没有一品,为什么有个弍字呢?其实这个弍乍看象个“弍”字但是在古文里的确是这种写法的,也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希望后人能够出一品,对面的官帽式结构“对越在天”“对越”出自于《诗经》,在诗经里的意思是:遥对周文王在天之灵,在这里的意思是遥对祖先们的在天之灵,因为对面是“孔寝安”,也就是安放祖先灵位的地方。我们走进来看这里有幅“官上加冠”图,看这个“官上加冠”图一般站在这个方块里面看(走进方块),取“天地吻和”之意,“官上加冠”图就是公鸡踩在鸡冠花上,取“官”上加“官”的谐音,对面是一个官帽式建筑,所以说站在这儿看有“官升三级”之意。永慕堂在文革的时候拍了一部电影—叫《决裂》也叫《马尾巴工人》部分镜头就在这里拍摄的。永慕堂的面积是一千二百二十平方米,建筑不费一钉一卯,横梁全部是斗起来的,穿斗扶架,这个总祠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同时也是祭祀的地方,一般摆酒席在房祠里摆,这个永慕堂曾经是红四军军部旧址,二楼是团级以上干部当时住的地方。
曾山旧居
曾山,1899年12月出生于吉安县永和镇白沙锦源村,乳名洛生,号如柏,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赣西特委委员,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上海市副市长。解放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交通部部长,内务部长,197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这里就是“二七”会议期间曾山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他为“二七”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促进了《二七土地法》地诞生。它是《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的完善和发展,为实现武装工农建立政权,夺取江西的目标奠定了坚定的群众基础。《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二七土地法》没收一切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和一切主要由他们掌管的公共土地外,属于他们的山林、池塘、房屋也都在没收之列,这就更为全面地体现了对豪绅地主阶级土地财产的没收分配政策,有利于满足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
《二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70多年前,就在这座具有吉安风格的典型民居中,召开了我党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会议。
厅堂即是开会的会场。我们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为了纪念这次著名的会议,我们以较短的展线,用具有代表的文物、文献、照片、图表,分四个部分对会前的形势,会中讨论的主题及取得的成果,以及会后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概述式的陈列。
第一部分 赣水那边红一角
这一部分主要是反映了“二七”会议前的革命形势。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8月,当时的吉安总工会主席梁一清在吉安中山场被反动派残忍杀害,而梁一清烈士正是渼陂人。同年11月,东固革命开始。之后赣西特委举行了多次农民暴动,如东固暴动、万安暴动。同时赣西特委遭到了国民党的严重破坏,江西省委也曾一度陷入瘫痪。
1929年11月,赣西特委及时策动了吉安靖卫大队长罗炳辉率部起义,这是起义的旧址——值夏。
与此同时,赣西党内对土地革命中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和政策策略产生了严重分歧。1930年1月在遂川于田召开了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产生的一些政治纷争仍不能解决,大家非常盼望毛泽东来赣西指导革命。
第二部分 唤起工农千百万
毛泽东率红四军转战赣西南,决定1930年2月10日在东固召开会议,1930年2月5日来到陂头村,住在这间民房里。
这座宽敞的梁家大祠堂——永慕堂是红四军军部驻地。但因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所以会议提前召开。
1930年2月6日至9日,“二七会议”如期举行,出席会议的各方面代表,这幅画反映了当时会议的情形。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政治报告。
“二七会议”对政治形势、武装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和没收分配土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在毛泽东的耐心说服和大多数一会者的努力下,取得了重要成果。曾山曾经亲历了这次会议。
这里的文献资料从各种不同角度对“二七会议”作了实录。这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二七会议”的研究著作。
为了加强对赣西南革命的领导,“二七会议”决定成立统一领导红军和几块根据地的新的前委。前委常委由七人组成,书记毛泽东,常委曾山、刘士奇、朱德、潘星元,候补常委黄公略、彭德怀。
前委于2月14日发布了第一号通告。(《前委通告》)
“二七会议”在《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的基础上,结合赣西南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一部更加完备的赣西南《土地法》,亦称《二七土地法》。(介绍《土地法》及说明文字)。它的完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在没收对象和没收内容上更明确。相对于前两部《土地法》而言,《二七土地法》除没收一切豪绅地主阶级及公共土地外,属于他们的山林、池塘、房屋均在没收之列。同时有了没收的时间限制,这就充分满足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体现了会议提出的“一要分,二要快”的思想。
其次,在分配对象上更全面。前两部《土地法》只规定分配给农民耕种,而《二七土地法》除规定把土地“分配与贫苦农民”外,还规定:“豪绅地主及反动派的家属,经苏维埃审查,准其在乡居住,又无它种方法维持生活的,得酌量分与田地。”
再次,在废除债务和征收农业税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前两部《土地法》没有各阶级间借债如何处理的规定,而《二七土地法》则对此作出了明文规定:“工农穷人欠豪绅地主之债,一律不还,债券借约限期缴苏维埃或农会焚毁”等。在土地分配后征收农业税方面,前两种《土地法》对收入多少应征百分之几没有法定条文,而《二七土地法》首先指出征收土地税的目的和用途是“为打倒反革命的需要,及增加群众利益的需要”,必须按分田数量分等征收。
《二七土地法》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以来,较为完整和全面体现我党土地劳动革命路线的土地法,它表明了土地革命实践经验的丰富和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三部分 十万工农下吉安
“二七会议”结束后,赣西南广大苏维埃区域出现了一派火红的革命形势。《土地法》得到推行和实施。这是毛泽东在赣西南农村调查写下的报告。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农村土地没收分配的一斑。
这组画从赣西南苏区军民生活的几个侧面,让我们领略到了从封建桎梏下解放了的人民的精神风貌。朋友们,你们能感觉到吗?
根据“二七会议”决定,赣西、赣南、湘赣边三特委合并成立赣西南特委。
“二七会议”提出了“争取江西”的口号,肯定了攻打吉安的决策是正确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赣西南军民发起了八次攻打吉安的行动。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赣西南群众武装联合作出第九次攻打吉安的决策。这是毛泽东、朱德发布的进攻吉安的命令。这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关于攻打吉安的部署(《命令》《通知》)。
攻打吉安态势图:吉安守敌邓英4个团,还有警察大队和省保安团之残部,兵力大约五千余人,但自螺子山经真君山到神冈山挖有一个半圆形深壕沟,壕沟内外布了七道通电铁丝网,并建有八个碉堡,用邓英的话说:吉安固若金汤。敌人还封锁了江面,集中了所有船只在白鹭洲北,这是作好了逃跑的准备。
10月3日晚,攻打吉安战斗打响,红四军从螺子山下首先向北门发起进攻。4日凌晨,红三军和红十二军从神冈山一翼向城南攻击,红二十军由真君山正面佯攻,赣西南各县区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十万余人,分别在红军各部配合作战,另有一部分武装则在赣江东岸,禾河南岸摆开战场。战斗持续到夜晚9时,红军从三面攻进城中,邓英等守敌看大事不好,趁黑夜乘船向北逃窜。我方部队追击至江中,截获4条敌船,俘敌220人。5日,红军和十万工农浩浩荡荡开进吉安城。吉安万人空巷,市民们载歌载舞迎接红军。
毛泽东以充满激情的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吉安的占领,是赣西南军民伟大的创举,它对于发展红色区域,完成赣江中部队和南部的赤化,推动中央苏维埃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月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吉安宣告成立。这是成立之初在吉安市的驻地。这是迁来陂头的驻地。
省苏维埃政府建立后,赣西南各地普遍建立了政权机关,党、团组织和群众组织更加健全。这是苏区时期留下的部分印章。
人民群众精神振奋,男女老幼几乎没有不会唱红色歌曲的。《苏区景》是其中一首(曲调和歌词都是当时的,曲调套用《苏州景》)。
万木霜天红烂漫。“二七会议”以后,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二七会议”前,赣西南红色区域仅有17个区和周边一些山区,有组织的群众约150万人。1930年底,红色区域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省苏维埃管辖了三十多个县,北自袁水,南达寻邬,东西横贯,红了半个江西,拥有组织的群众400万人。此后,赣西南根据地融入了中央根据地,广大军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主力红军长征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历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毛泽东旧居
这座房子不仅是主席的旧居也是一座典型的民居,前面是主席的会客厅,当时主席在这里接待了很多热血青年,左边这间是主席的卧室,里面所摆设的都是主席用过的东西。其实主席选中这个地方作为他的旧居,真正的原因是里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书斋,整个建筑构造象一张古床,上面那些“贴花”是其它古村很难得一见的,均由竹片一片一片粘上去的保存到现在都完好无损,当时主席就在这跟老百姓交流,真正值得我们回味的是墙上的这幅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主席最喜欢这幅对联,它也恰恰反映了主席的革命生涯,据说,后来主席把这幅对联着带到中南海去了。
渼陂古村将军馆
渼陂古村古树常青,富水长流,从这个方圆才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了四位将军,两位中将,两位少将。
中国第一个王牌军——38军军长梁兴初中将,是一位英勇的虎将,把一生献给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场,可谓是战功赫赫,这位是38军政委梁必业中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革命以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是党指挥枪的楷模;这位是文武双全的原兰州军区副政委,梁仁芥少将,这副照片是其晚年支农修水利时留下的,这三位将军都是55年第一批授衔的,而且都是受当时在这里召开的著名的“二.七”会议和红军活动的影响,同年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又在55年同时授衔,这在全国颇为罕见的,还有一位是2000年授衔的少将——梁必骎,现供职于中国军事科学院,是位精通军事理论的儒将,按我们当地的辈份,兴初最大,必业、必骎次之,仁芥最小,四位将军的情况:
梁兴初,1913年出生,投身革命以来,参加并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场胜仗——平型关大捷。抗美援朝时任38军军长,在二次战役中,围歼了美军24000人,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嘉奖,称“38军万岁!”从此38军被称为“万岁军”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中。有毛泽东接见梁兴初时的照片,这是1957年毛泽东签署的授勋命令,梁兴初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从“铁匠学徒”到“红军战士”,梁兴初少年时期就是渼陂古街的一名学徒,他打了三年铁,据后来他回忆说,就是这三年的打铁生涯,才铸就他钢铁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性格,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685团三营营长的梁兴初。这是1942年,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与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一一五师教导五旅旅长梁兴初的合影,有用过的望远镜。这是他63年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梁兴初,看望广州部队参加比武的代表,这是74年下放时的全家福,这是55年的授衔照,这幅照片反映的是辽沈战役中正在进攻的梁兴初所部,之后即改编为38军(东北一纵队)(其他照片据实介绍或让游客自看),这是他在重返黑山阻击战“一0一”高地时与战友杨大义,贺庆积的合影,黑山阻击战中,梁兴初率十万大军的进犯,战斗最激烈的“一0一”高地,平均每平方米落下一颗炮弹。山头削低了两米,成了“九九”高地,这场战役被拍成电影而家喻户晓。
有1964年,梁兴初与母亲,夫人在广州的合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梁兴初踊跃报名要求入朝参战,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打了许多漂亮的大胜仗,尤以38军屡建奇功,在二次战役中,奇袭武陵桥,穿插三所里,血战松骨峰,全歼了三倍于我的现代化装备的“联合国军”,打出了军威,国威!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嘉奖,这有电文原稿,正当参谋拿电文要出去发时,又被彭总叫了回来,在文稿后面加了这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从此,38军被誉为“万岁军”,“万岁军”这个殊荣在这军军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几幅图片反映的是彭总起草电文和授“万岁军”锦旗时的情景,在嘉奖的鼓励下,战士们愈战愈勇,直到美国侵略者乖乖地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梁兴初将军以打恶仗,硬仗著名,很多部队邀请他为战士讲解战术。,这四幅照片反映了梁兴初征战沙场五十余载,立下了赫赫战功,一生九次负重伤,去世时身上仍有四个弹皮没有取出。
梁仁芥
1912年出生,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第一军政委,主要任务是帮助朝鲜人民战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原兰州军区副政委,他是一位“政治委员”型的战斗指挥者,同时随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又非常重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这有1953年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叔倒孙三人合影。他们三人的关系在部队广为传颂,成为一段佳话。
(第一幅图):这里反映的是梁仁芥在甘肃省古浪县腾格里沙漠为村民找水的情景,最后在1975年11月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
(第二幅图):这幅图片反映的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科长时,常带领战士垦荒田,维持了大后方的经济命脉。
(第三幅图):这里反映的是梁将军60岁那年,在支农兴修水利工地上挥镐,好象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梁仁芥经常利用部队空闲时间与当地干群畅谈地方发展大计,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展框有梁仁芥将军荣获的勋章。
梁必业
1916年出生,2002年重阳节这天逝世。解放战争时期,任四野38军政委,当时军长就是兴初,叔侄俩共同领导一支军队,人称“梁梁部队”抗美援朝时期,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党指挥枪的带头人”这有1993年江泽民在军事科学院接见他的照片,梁必业在中顾委时题写的“正风倡廉,拒腐防变”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要做的。从他给侄子的亲笔信中可以看出。
梁必业的母亲刘年彩,是一位深受梁必业敬仰的伟大的母亲,革命的母亲,1930年,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来到陂头后,受红军的影响,她同时把丈夫梁兴教和儿子梁必业(当时才14岁)送到部队当红军,因为同在红四军,两父子经常在工作中见面,但很少说话,不幸的是,1932年梁必业随红四军打下漳州后,接到梁仁芥一封信,说他父亲1931年10月就病逝了,这位伟大的母亲一直在家,怀念儿子,支持儿子的革命活动,直到1971年病逝在陂头。她和丈夫梁兴教烈士合葬在青东公路旁。
“梅开二度”的政治部副主任
文革时期,一切都被颠倒了,军务院校的教学工作也未能幸免于难,梁必业也戴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但是梁必业仍努力地执行党中央布置的教学任务,梁必业非常重视军队的军备训练,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以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 “四人帮”垮台后,梁必业担任更重要的工作,1985年在中共全代会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年过花的他还经常为军事院校作报告。2002年九九重阳节那天,梁必业将军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
梁必骎
1939年出生,现供职于中国军事科学院,2000年授予少将军衔,是一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博士生导师,无论在部队,院校还是科研机关,一直注目于军事思想研究,他从小就有扎实的学习基础,1951年夏以全区会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陂头中学,1957年夏毕业于吉安高级中学(白鹭洲中学)并考入西安航空学院,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我们从他少年时写的日记可以看出(摘念日记)。他创建了完整的军事哲学学科体系,(指着展框)这些是他的部分著作,在《高技术战争哲理》一书中,他提出部队要精兵强兵的战略思想,被江泽民采纳并很快贯彻到各部队。因此,梁必骎将军经常被邀请到各部队,军事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89年、93年、94年……的照片反映梁必骎将军各个时期与战友家属的合影。梁必骎将军无论走到哪里,难以忘记的对家乡的那份情愫。他曾于2003年10月7日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写下了《长相思。陂》这首诗,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深厚的感情:赣水流,富水流,岸边云樟古村悠,青山伴沃洲;少思眸,老思眸,志求文承永慕楼,前程人更优。
古街悠悠
古街全长900米,建于明朝,是商业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我们可以从万寿宫看到当时的繁华景象。万寿宫无论规模、形式在江南乡村都是首屈一指的。宫内设有赌场、夜市、戏台等等,是当时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街上路灯通宵达旦,人如潮涌。常有戏班登台演出,好一派兴旺发达景象。万寿宫前院两则拱门上“天不夜”“月常明”是当时陂头街真实的写照,享有“小南京”的美称。这枚铜钱图案位于万寿宫的正门前的地面上,意为祈盼兴旺发达,财源滚滚。从这幅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古街保存得十分完整,保存最为完整的大概有600多米,古街现保存完好的店铺有108家。从这些店号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街当时主要以经营粮食、药材、木材、布匹等为主的。从对面的这些古店号牌就可以看出当时古街的繁华。“协安庄”位于朱德旧居旁的一个小店,它以经营五谷粮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