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井岗”之红古历史村——殷富 |
2010-11-27 00:01:31 |
|
作者:东固革命历史研究会 刘承基 |
|
|
|
|
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殷富村,古称庐陵县纯化乡八十六都。村子位于东固街南面,距街约六华里,是经过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古村落,又是经过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血与火的洗礼,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红色历史村。 一、优美的自然环境。 该村依山带水,背倚群山,山势雄伟险峻,西面和南面绵亘数百里。西与第二次反围剿的指挥所所在地白云山相接,并远连泰和;南和当年红四军与江西红二、四团会师地的罗坑后龙山相连,并遥接赣南,莽莽苍苍,气势磅礴,浑然一体,素有“大龙倒穴”之美称。山上树木蓊郁,一片绿的海洋。村前东固河蜿蜒曲折,绕村而过,河水清澈,汩汩潺潺,向北流去,真是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整个村子坐西向东,西高东低,面积约0.8平方公里。村子的左边有条小山埂从后龙山蜿蜒而下,似蛇游动状,右边从后龙山下来有一缓冲平地,接着一条土埂向南伸展,如龟爬行样,此乃村子的左右砂手——蛇形和龟形。山埂上、村子四周及水口旁,古木参天,茂林修竹,郁郁苍苍,间或有几棵古樟枝繁叶茂,如擎天大伞,遮天避日,它们挡风避煞,共同护卫着村庄。两砂手的山嘴是村口(南北村口),上面各有一个社官庙,庙里有一座菩萨,按封建迷信的说法,它们镇恶驱邪,保一方太平。顺着左砂手的山嘴(北村口)进村,就会看到七口面积不等,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池塘,一口连一口,一直到总祠堂门楼前。塘堤全是用石块垒就,堤上芳草萋萋,杨柳依依;塘里绿水盈盈,锦鳞成群。 下村的南北端各有一口水井,旧时供全村人饮水用,风水先生说这两口水井是龙的两颗眼珠。殷富村的地形及环境就是这样天造地设,钟灵毓秀的一块风水宝地。 毗邻村子左右的是农田,左为“犁江背”,一段缓缓而上的梯田;右为“千斗段”,一大片平整而又宽阔的水田。山上森林茂密,盛产竹木;山下田地肥沃,盛产粮食,可谓殷实富裕之地——这大概就是村子得名之缘由吧! 二、厚重的古色历史。 殷富刘氏开基祖宗尧公于南宋淳煕年间(公元1174年左右),自本区新圩淳塘(今为黄塘边)迁徙于此,一直世居,至今已八百余年了。除刘姓外,历史上曾住有邓、张、王、夏候四姓人家,他们均居住在上村一带,现还留下一些与他们居住有关的小地名,如王家屋、邓家祠等。其中又以邓姓最早在殷富居住,现还有该姓的祠堂遗址以及房屋的痕迹。据邓小平同志的族谱记载,他的祖籍为庐陵县纯化乡八十六都,这和殷富的古称完全吻合。据东固镇志记载,庐陵县的建制是在开皇七年(公元590年),纯化乡是在北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因此可推断邓小平同志的祖籍很有可能就是殷富村。 也许是殷富村的地脉更适合刘姓居住的原因,刘氏自开基后,人口渐次递增,后来人丁兴旺,财源富足,而其余四姓人家却陆续迁走,仅剩刘姓一族。据族谱记载,明清两朝刘氏发展迅速,尤其是清康煕至光绪年间,刘氏兴旺发达,族大烟繁,富甲乡闾,人丁有两百多户,一千多人,实纯化钜族之一,而且诗书礼乐蔚然成风,贤能之士代有人出,如第三世寿甫,号梅竹双清,是南宋宝佑年间处士,同邑文信国公天祥特为其号写了一篇题为《梅竹双清为寿甫题》的赋(附于族谱内),赞颂其高风亮节及坚韧不拔之精神。又如第九世子奕明永乐年间处士;第十一世诚通、诚贵两兄弟明正统年间拜求礼部侍郎;第十二世求集、求益两人明嘉靖壬午授以冠带;第十四世用邦明正德年间处士,第廿二世雍桃、雍然,廿三世述儒、述能,廿四世泰熹,廿五世世伦六人清例授登仕佐郎;第二十世里清、里堪,廿二世雍采、廿三世述琰、述铭五人清太学生;第廿一世公灏、第廿二世雍栋清诰赠奉直大夫(族谱附有“诰命”);第廿三世述琳清例授州同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第廿一世公瑞、公涟两人清乾隆捐职宁吏国学,公宣、公清两人清雍正捐北直屯田吏国学;公潢、公池、公耀等二十人清钦赐冠带;第十九世佾梅清乾隆钦赐乡饮介;二十世里灏清乾隆钦赐乡大眉;第廿三、廿四述滚、泰理两人清光绪奖膺军功;第廿三世述怡、柱臣两人清光绪处士;第廿三、廿四、廿五世述珏,泰继、世仪、世位四人清光绪辛丑取入武庠等等。正是:科甲蝉联,人才辈出,文韬武略,扬我氏族。 三、古朴的村庄建筑。 殷富村历史悠久,其古建筑具有江南的风格特色。民宅皆为青砖垛子屋。全村屋舍俨然,小巷曲折幽深,陌生人乍一进去简直找不到出路。错综复杂的小径,其路面或是用石板或是用鹅卵石砌成(现还保留许多)。村中耸立着两栋规模宏大的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一栋总祠“隆孝堂”,巍峨雄伟,总面积达七百多平方米,另一栋房堂“吉翁堂”,面积也有五百多平方米。两栋祠堂飞檐斗拱,石柱林立,雕龙画凤,油漆粉彩。祠堂门口都有一个宽阔的院子,院子口都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建筑精美,造型美观。另一栋房堂“怀安堂”规模虽不及前两栋,但也典雅庄重。 北面村口处有一座石拱桥雄跨在河面上,该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长90多米,宽4米,五个半圆形的拱连在一起。桥身桥拱全用麻条石砌成,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座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交通之要道,东来西往的行人、车辆都要从这桥通过。近些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桥身有所损坏变形。1999年,全村人出钱出力,对桥进行了整修,桥面粉刷了水泥,还做了桥帽,使该桥显得更加古朴美观了。 离石拱桥五十米远的河沿边有一栋雄伟高大的建筑物——万寿宫,里面设有神龛,村民们常来这里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四季平安。紧挨万寿宫的是两排相对的店铺,是下街。村子南端也有两排相对的店铺,这是上街。上街主要是手工业制作,下街主要是市场贸易。据传鼎盛时期,货源充足,市场繁荣,茶馆、伙店、日用百货店、银匠店、药店、肉食店应有尽有。另外还设有书院、铸铁厂、造纸厂等(现还有作坊遗址)。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纷纷前来赶集贸易,后来由于被焚毁,市场移至东固,故有“先有殷富街,后有东固街”之说。 村子南面河沿边上(即上街)建有一牌坊,为刘母萧孺人节坊牌。牌坊高一丈六尺,宽一丈四尺,全是麻条石砌成。牌坊建于清乾隆15年,现不复存,另外据族谱中的“楼记”所述,明弘治年间,村中还建有两座楼,一座为“环溪楼”,一座为“玩芳楼”,现都不复存。 除古建筑外,值得称道的是有两条古驿道,一条是从北面村口沿着上下村之间的石勘一直通向南面村口(至今保存完好,全用石头砌成),连通大山下、罗坑、崇贤、兴国,为当时交通之要道。驿道斗折蛇行,古朴自然,全长约五百米。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就是走这条路去罗坑和红二、四团会师的。另一条从上下村之间的石堪中部分岔,沿着石砌台阶拾级而上,穿过上村通向石螺坑、龙子头、大龙角、元山、白云山,全长有四十多华里,是当时东固去元山、白云山必经之路,这条古驿道也是用石头砌成的。解放后的几十年里,由于修路,从殷富上村至石螺坑的那段路已毁,而石螺坑至大龙角、元山、白云山的路段虽历经沧桑,损毁了一些,但大多数保留了原始风貌。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和其他红军领导人就是从这条路上白云山指挥战斗的。元山红军医院中的伤病员所需的粮食和药材也是从这条路用马驮运上去的,因此这两条驿道可称之为两条红色之道。 四、遭劫的古村建筑。 殷富村的古建筑无论从建造历史、规模还是形式等方面在东固范围内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惜这些古建筑(除石拱桥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被靖卫团和国民党军队多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被焚毁了。河沿边上的店铺和手工作坊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一些墙基,有些由于江河改道,被水冲毁了,昔日街道的影子荡然无存,所有民房焚烧殆尽,现在的房子都是后来建的土砖房;万寿宫、三栋祠堂、门楼、牌坊焚烧坍塌了,总祠堂“隆孝堂”由于奋力扑救也只剩下一间厢房及一堵前栋的墙壁(厢房里存放了几万斤打土豪筹集的军饷粮和公堂粮,1929年毛泽东带领红四军来到东固,这些谷子立了大功,后面提及)。门楼仅剩一副石门框,“怀安堂”剩下四堵墙壁(后来整修,但未恢复原貌)。解放后的1958年,政府为了改变老区面貌。在村子对面的朱家垇修建水电站,由于当时建筑材料缺乏,于是把村中两栋祠堂和万寿宫残留下来的石柱、石门框、旗宦石以及阶沿麻条石全撬去了。所以现在走进殷富村,除了总祠堂那堵残垣断壁和一间厢房及用鹅卵石砌成的小路外,就看不到什么历史痕迹了,这是殷富村的巨大损失,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是殷富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历史见证。 五、灿烂的红色历史。 东固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殷富村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期,“红旗卷起农奴戟”,殷富村人民纷纷拿起武器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大力支援红军反围剿,在东固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诞生了“东龙游击队”。 1927年赖经邦等人举行了“东固暴动”,拉开了东固人民革命斗争的序幕。殷富村的刘任贤、刘正邦、刘泰绣、刘泰佼、刘承佑、刘先镐、刘承理等人积极响应,在殷富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并由刘任贤、刘正邦负责,组织建立一支由东固和南龙两区人民群众合并的武装——东龙游击队。刘任贤任队长,刘正邦任副队长,刘泰佼、刘先镐为班长,三十多人,十多条枪,外加鸟铳、梭标和大刀。 是年10月间,游击队在村口的万寿宫成立。成立后第一个打击对象是本村的土豪刘世辉,接着打泰和桥头岗的朱土豪、永丰龙冈的“红枪会”、兴国崇贤的靖卫团。游击队东打西杀,几经奋战,大灭了东固及周边土豪劣绅的威风,深得各地群众的拥护。 由于东龙游击队到处打击土豪,兴国崇贤的靖卫团和枫边的“十保”(土豪组织)怀恨在心,伺机报复。1928年5月间,他们纠集大批人马,由靖卫团团长徐子文带领,浩浩荡荡来殷富围剿,幸好张家背的群众及时送信,游击队员迅速转移,才免遭袭击。但是靖卫团没善罢甘休,他们冲进殷富村,放火烧游击队的驻地万寿宫(后来四方村民出钱进行了整修)和村中两栋大祠堂以及刘任贤的家。游击队没有了落脚点,便转移到梅龙的大山脑,不久游击队解散被编入七纵队。东龙游击队的存在虽不到一年,但她沉重地打击了东固及周边土豪的反动势力,为创建东固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详情见《殷富村对革命的贡献》一文)。 2、大力支援红军。 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东固山,整个东固山便沸腾起来了,东固山人民奔走相告,热烈欢迎红四军的到来。当时陈毅、肖克、邓子恢、程子华等红军领导人带着大部队和一批伤病员来到殷富村,村民们纷纷把红军战士迎到自己家里。村农协刘任贤、刘正邦、刘泰绣等负责人为红军战士安排了五六个膳食点,每家每户的村民一日三餐煮一大锅饭按点放在洗干净的禾桶(打谷子用的器物)和做豆腐用的桶里,供红军战士们食用,并且杀猪杀鸭,用好菜来慰劳红军战士。红四军在殷富住了一个星期,走时村民们又打开土豪刘世辉的粮仓,把两仓粮食送给了红军。 为了安置好伤病员,毛泽东任命刘任贤为院长,要他在元山办一个中央红色医院疗养院,把重伤病员和连以上干部伤病员送到元山去治病。而元山只有几户人家,粮食从何而来?于是村农协决定把1928年崇贤靖卫团烧祠堂时抢救出来的几万斤粮食全拿出来,由各家各户领去砻谷舂米,还动员长基湾、木江口、东王寨等地的村民一起来舂米。做成米后,刘任贤把自己骑的马和医院的一匹马拿出来,叫本村的刘承佑用马驮米上元山,每天往返两次。这些米除供应元山医院外,还分给驻其他村子的红军部队。这几万斤粮食使红四军的伤病员渡过了难关,也使红四军得以休养生息,因此,可以说,这几万斤粮食是红四军的救命粮。 殷富村在当时是东固境内最大的一个村庄,苏区时划为第一乡,人多粮多,相对较富裕。红军三万之众在东固休整一星期,给养全是东固人民支援,而殷富村贡献最大。第二次反围剿时期,红军集结于东固达二十五天之久,当时殷富人民尽其所有,全力支援,有粮出粮,有钱出钱,还积极响应“扩红”号召,踊跃参军支前。青壮年男子参军上前线,妇女则参加担架队和洗衣队,中老年妇女在家做军鞋,十多岁的小孩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据统计,全村参加红军的青壮年有三十多人,参加洗衣队、担架队的妇女有四十多人,虽然在第二、三次反围剿时出现滥捕滥杀“AB团”、肃反扩大化的现象,但殷富村人民和广大东固人民一样坚信革命,相信共产党,仍然坚定不移地支援红军反围剿,直至取得胜利。 3、革命旧址 (1)东龙游击队成立旧址、红三军团军团部旧址。 旧址位于殷富村北面村口的河沿边,原是一栋万寿宫,坐东向西。1927年10月殷富村刘任贤、刘正邦等人在这里举行“东龙游击队”成立大会,并以此为游击队队部。 1931年4月至5月,彭德怀的红三军军团部在此驻扎,研究部署第二次反围剿。 旧址(万寿宫)于1932年国民党军第三次进攻东固时被彻底焚毁了。1966年殷富大队在原址上建了一所村小学及大队部。 (2)毛泽覃、彭德怀旧居。 旧居位于村中一栋土木结构房屋,一厅两室。1930年3月至10月毛泽覃任东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时居住于此。1931年4月至5月彭德怀在这里居住,部署第二次反围剿。 (3)永吉泰独立师师部旧址暨肖克旧居、永吉泰特委旧址暨毛泽覃旧居。 位于殷富村中的“怀安堂”是一栋砖木结构房屋,为宗支房堂。1931年6月至11日永吉泰独立师师部和永吉泰特委在此驻扎、办公。肖克和毛泽覃在此居住。现在该房屋的墙壁上还留有当年写的标语“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要让母子有饭吃,就要起来闹革命”、“全民动员,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白军士兵暴动起来,不压迫你们的官长,不虐待俘虏”、“白军士兵要发欠饷,只有暴动起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