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不死 |
2008-03-31 17:05:29 |
|
作者:钱其昭 |
|
|
|
|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会产生疑问:“明明文天祥死了,怎么说他没死呢?世上哪有长生不老之人?”是的,文天祥确是死了,而且死了770周年。一个死去七百多年犹然光芒四射的人物,一个再过七百年将依然如宝石般璀璨的人物。他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又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生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浩然正气以及《正气歌》所产生的道德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同敌人、同大自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说,文天祥不死,文天祥是一个不朽的生命,他依然活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文天祥是宋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文天祥的一生有过太多的坎坷,他考取过状元,做过宰相,积极投身于对外抗元,对内反奸臣专权的斗争。他曾两次被俘,后来又在元大都就义。文天祥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其不平的经历,传达其内在的生命意识,即人存在的价值,人应该抱怎样的人生态度,人应该怎样对待巨大的挫折甚至绝望,以及人应该怎样对待生与死等。从文天祥的诗文里,我们就感受到了文天祥的崇高人格,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最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下这些诗文的不是笔,而是诗人生命的孤注一掷。一篇《正气歌》问世,唱之可化为虹霓;歌之能凝作金石。
文天祥生活在社会动荡、国家危亡的年代,接受的是儒学教育,使他的心灵深处忧国忧民,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天下黎民百姓的生计,文天祥早在21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就曾针对当时宋理宗的嗜欲怠政,在御试策中反复强调“法天不息”的道理,进行规谏。此后,文天祥在担任朝廷和地方官职的时候,多次批评弊政,多次遭到打击报复,几次罢官回到家乡富田,但仍忘不了对社会命运的深切关注。即使是闲居家中,寄情于山水之间时,仍是“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从他的诗文《出山》:“日日骑马来山中,归时明月长在地。但愿山人一百年,一年三百余番醉。”中,人们以为他终日陶醉于山水,其实不然,《山中感兴》:“载酒之东郊,东郊草新绿。一雨生江波,洲渚失其足。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一诗就很明白地表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济世安邦的壮志。
在起兵抗元前,文天祥有一妻二妾,二子六女,生活很美满。但他从事抗元斗争后,幸福家庭被破坏,他的儿女,或是夭折,或是被蒙古贵族占为奴隶,两个妹夫也以身殉国。文天祥忠于自己的信念,抛弃优裕的生活,毁家纾难,承受着身与心的双重折磨,为挽救国家危亡,以“英雄未肯死前休”气概,坚持与元军抗争到底。
文天祥在广东潮阳县五坡岭被俘。并于景炎三年(1278年)第二次被俘,被押往大都。他试图吞药自尽,没有死;绝食八天,也没有死。元将张弘范劝降,文天祥说:“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无奈,押文天祥前往崖山,强令他招降宋廷,文天祥遂赋《过零汀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不死,那是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北京的土牢里,文天祥带着巨大的悲怨和至死不渝的忠贞,写出的代表性长诗《正气歌》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诗中以大量的例子,歌颂了历来愿意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且愿意效法他们,为追求“正气”而舍生取义,让一股正气长留人间。三年的囹圄生活,他不为病魔所侵,不为污秽之气所淫,那是他有坚强的斗争意志。
文天祥最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慷慨就义,时年47岁。临刑前,文天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