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东固革命根据地为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提供了歇脚点与进一步推进的战略策应地,毛泽东为东固根据地的继续发展作了全面的帮助与指导,同时积极借鉴东固的斗争模式,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毛泽东 东固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赣西南革命的中心与立足点,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为当时深处困境的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及时提供了休整补充的歇脚处与继续向赣南、闽西推进的策应地,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当年毛泽东就将其作为全国建立农村割据的一个典范,他以各根据地领导人的名字将建立革命根据地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如“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1,而李文林正是东固根据地的最主要领导人。而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与体现,直到近年来,随着众多史料的发掘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目前此领域研究逐步完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角,以毛泽东与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互动为研究对象,以东固会师为考察中心,尝试对毛泽东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东固革命模式的影响作一个历史的梳理,并以此就教于众方家。
一
早在大革命失败前夕,鉴于城市敌人的强大,毛泽东就清醒地提出过“上山”造成武装割据的想法。秋收起义的失败,毛泽东毅然将部队拉上了井冈山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决定走一条不同于苏联革命模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虽然一度遭到中央领导的不理解与排斥,但其领导的井冈山根据地以日益壮大的声势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理论著作又给了中央领导人以支持的信心。
在这些著作与实践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即使在全国笼罩的白色恐怖下,井冈山根据地能够存在与壮大完全是历史使然,有着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天时即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仍然向前发展;地利,指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远离城市,敌人力量薄弱;而人和,指整个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又有着比较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井冈山根据地在1927年底至1928年下半年有着很快的发展。其建立革命武装、深入土地革命及加强政权建设等方面成绩与经验给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但革命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井冈山根据地随着革命的发展逐渐显露其弱点,毕竟此地“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根本无法满足人数激增的红军的需要,加上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封锁与进攻,经济困难日趋明显。而且,其位于湘江与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区,在军事上缺乏足够的回旋空间。所以到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朱德等不得不率军向赣南出击,以解井冈山之围与困扰已久的经济供应难题。红四军在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后,作战非常被动,敌人追兵紧随而至,尤其沿途没有党与群众基础,屡次陷入险境,毛泽东慨叹“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期”○2。而当时的东固根据地,却显示出一片巩固与扩大的生机。其与井冈山根据地比较有着明显地异同。从地利上看,东固根据地远离城市,位于吉安东南边境,距县城有130华里,周围与吉水、永丰、泰和、兴国四县边境接壤,但离各县城皆有百余华里,这里地势险要,山峦起伏,交通不便,反动军队力量薄弱,陈毅在1929年2月到达此地会师时曾赋诗“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3,足以说明东固的地利之优。但比井冈山根据地更优越的是,其物产比较丰富,经济供应能力较强,而且军事上战略回旋余地宽广,适宜于发展游击战争。
在人和方面,东固根据地党与军队发展很快,且与群众的基础也很好,政权和原有社会的融合使敌军到来时根本找不到攻击的目标。其于1928年2月随着东龙区委的确立而得以初步形成,此后根据地不断发展,4月曾派人与井冈山根据地联系,9月成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由中共赣西特委秘书长李文林担任团长兼党代表,不久又组建了红四团,两个团作战勇敢,相互配合,屡战屡胜,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到此年底已发展到兵力1200多人,有枪700多支。
在战略战术方面,东固革命根据地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井冈山根据地公开武装割据不同的是,东固根据地采取的是秘密割据的形式,它在暴动取得胜利后,隐蔽党与军队的活动,不公开自己的政权机关,而是通过农会管理一切行政事务;在战术上,其采取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以东固为依托点,以整个赣西南为作战区域,在广阔地区实行天马行空的游击战争,神出鬼没,经常给分散的敌兵以沉重打击,而敌人却摸不清红军方向。这些特点为东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与保证。
有鉴于红四军此时的危境与东固根据地已发展成为赣西南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形势,毛泽东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罗幅嶂山区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为安置伤兵计,为找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决定前往东固”○4,与江西红二、四团会师。
二
1929年2月17日红四军与江西红二、四团的东固会师,不仅是两支军队的崭新开始,也是赣西南红色武装割据发展的崭新起点。在红二、四团方面,他们给了红四军雪中送炭的支持,其领导人李文林亲自去前方迎接,为红四军提供了急用的衣服与食物,还向他们赠送了二千银圆与一些子弹,将其伤病员妥善安置在东固根据地中休养,为其解决了后顾之忧。因而红四军在东固一周的时间里,衣食与处境安全无忧,能得以完全的休整与放松,“下井冈山以来一个多月的长途急行军和战斗所造成的疲劳一扫而光,红四军又恢复了他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能够去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了。”○5
在红四军方面,其领导人为两军的会师与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中,毛泽东更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为东固根据地的发展作了重要的指导与帮助。首先,融洽了两军关系,增强了东固根据地的武装战斗力。在会师前,毛泽东在红四军内部就做了很细致的动员工作与宣传,为会师成功作了周到的前期准备。会师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红二、四团的战斗精神与取得的成就,称其为“钢军”,并拨送给一部分枪支,以加强其武器装备。同时还派遣了一些优秀的军政人员到红二、四团工作,向东固红军交流红四军的政治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使他们认识国内国际政治形势,并能结合地方特点,提高军事作战的经验与主动性。
其次,加强了对东固根据地党建工作的指导,不断完善地方党的建设。会师后,毛泽东在认真听取了东固根据地领导人的汇报工作后,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他不仅传达了中共六大决议案的主要精神,并结合东固情况讨论了形势、任务和斗争策略,建议完善各级党的组织。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红二、四团以红四军为榜样,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军队中党组织,在团中设党委,连中设支部,做到团有政治部,营设教导员,连添指导员,而各级皆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进一步加强了地方部队的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不久,又成立了红二、四团的行动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增强了部队的政治水平与文化理论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