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位于福州市最中心的于山南麓,占地7万平方米。她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英雄广场,更是福州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广场。
悠久的历史
五一广场的前身是一片沼泽地,湖塘比邻,莲藕为多。唐末五代的时,闽王王审知便是以湖为壕,在于山脚下筑起一座城墙的,称"夹城",形同月芽,所以也称"月城"。"月城"之南有莲池、莲宅、荷宅、半洋等地方。宋之后湖塘逐渐淤积成良田,宋许敦仁诗:"负郭湖田插两收"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事。至明代驸马都尉王恭修福州府城,基本依"月城"为格局,有7大城门,分别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于山脚下的城门称"南门"。现在在于山南麓还遗留一段明代的古城墙,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史的见证。南门的城外一片空阔地便是现在的五一广场。
南门在广场的西边,又称宁越门,城高2.4丈、厚1.9丈,左右皆有翼楼,城上有窝铺、炮台、垛口、马道,巍堞重关,雄伟壮丽。辛亥革命后拆去南门城楼建环城公路。并在原南门的中心建一座"国民革命军将士阵亡纪念碑",作为纪念在福建战役中牺牲的北伐战士。1930年1月6日,发生"1.6"绑架六委员事件,有个游方道士说:南门纪念碑正对着省政府,主凶。于是,把纪念碑移到南校场。在原地改种一棵榕树。这棵榕树很快长成,枝繁叶茂,冠盖如云,又在福州城区的中心,便成为福州"榕城"的象征。"文革"初期,大榕树却被当作"四旧"被斩尽杀绝。福州人民的心里在流血!好在不久有关部门体察群众的强烈要求,又把圣庙路原闽县孔庙(今福州警备区)里的一棵榕树移植南门兜,果然也生机勃勃。
广场的北侧便是于山,相传远古时有六鳌从闽江口移山于此。山上有揽鳌亭、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等胜迹。汉时有何氏九仙在此炼丹的故事,因也称九仙山,为福州著名的"三山"之一。清郭雍《九日登于山》诗写:"聊复登高去,仙台一放歌。夕烟天外淡,疏雨鸟边多。秋色老如此,流年伤若何。蓬山不可接,江水落松萝。"每年九月九日,福州人多在于山登高,所以又称"九日山"。山上有平远台等许多名胜古迹,为旅游胜地。不可多得的是,站在山上,五一广场全收眼底,一览无遗。
明代改良田为校场,"其广四里",又说"面积在三十亩以上,地极洼下",供练兵演武之用。因其地在南门,所以称"南校场"。环场一周达4华里,四面以河为界。东西建有辕门,门外立有扬威坊;中央有一座阅武堂,东北隅有旗纛庙,为出征祭旗的场所。至清代,建有演武厅、堂室、长廊、亭榭,很有一些规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福州郡守李拔还特别为其洋洋洒洒地写了《南教场演武厅铭》,计楷书二百一十九个字,郑重其事,刻石立碑。福州一年一度定期的军事演习,自然都在这里进行。届时,总督、巡抚、将军以下军政要人都参加检阅,为一时之盛事。
光荣的传统
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说:"明嘉靖中,召客兵居此。万历初,东西建兵房,其外有旧教场。"旧教场即明初建成的"南校场","教"即"校"也,也有人称"较场"。当时戚继光的山东子弟兵称为"客兵"。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领6000将士从浙江赶赴福建抗倭,在南校场安营扎寨,后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班师回浙江。福州父老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行,并刻纪功碑。碑文为福建都御史汪道昆所撰。文曰:"言官上言:日本毒闽且十年,劫众聚徒且十余万,闽财力竭矣。当事者廪廪,莫敢谁何!今巡抚忠臣,独兵食少,讵能求旦夕之效?闽故隶督府,督府尚书名震夷夏,所部多精兵,靖亟发督府兵;不然,闽且不保。上当言官议,下尚书。尚书胡公、巡抚游公,皆新安人。胡公发精兵八千人,以部将戚将军为上将,阃将戴将军佐之,按察王大夫则护军往警。师毕,胡公进三人者,语曰:吾闻游公已定漳、泉,贼坚壁福清,与诸将相持不下。他夷部复入横屿,据绝岛中,宁德日告急,不暇闻。公等第亟击横屿;横屿破,乘胜而趋福清,直振槁矣。于是,引兵从间道入,不旬日破横屿,歼之。再旬入福清,大破贼牛田,殊死定兴化。旬日而袭兴化,又歼之,郡中悉平。戚将军以全师入,诸大夫郊劳曰:天厌闽久,将军至,乃始有闽,此百代之伐也。将军避席曰:督府奉明诏,继光待罪行间。乃今有尺寸功,上者朝廷,次者督府,次者诸大夫之烈,继光何有?夫古人以军功显,务旌其伐,铭诸名山。将军功高而不伐,故足述也。乃登平远台,修饮至礼。道昆幸而在事,遂为之铭。"接下去还有一篇铭记。《铭》曰:"于昭明德,渐于出日。重译来格,岛夷不逞......"但凡五十四个句子,感情磅礴,激动人心。现在在于山还有纪念戚继光的戚公祠、醉石等。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闽浙水师大败蔡牵,俘获3000人,也在"南校场"举行"献俘礼"。留有一块纪念碑。碑曰:"嘉庆十四年闽中绅耆颂归安,张巡抚师诚歼海寇蔡牵事。"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成功,11月9日福州革命也在于山爆发,原清新军统制孙道仁、新军协统许崇智等率领起义军从南校场蜂拥上山,占据于山制高点,在观音阁设"前敌总指挥部",向清将军衙门开炮。福建同盟会郑祖荫等人也率领学生军、南台商团从南校场涌向于山增援,终于推翻清政府在福州的统治。下午,陈金魁、王嘉凯等起义军先锋队督押清军残兵败将到南校场,呈缴很多无机柄枪杆和子弹。十八星红旗在广场的上空高高地飘扬。更难能可贵的是1933年在南校场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当时南校场已经改为公共体育场。11月20日,体育场西端的主席台上面悬挂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的横幅,著名抗日将领蔡廷锴、蒋光鼐、黄琪翔、李济深、萨镇冰等主持大会,黄琪翔为总主席,还有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华侨代表100余人和福建省政府所属各机关公务员、十九路军驻福州部队七十八师官兵、福州各界民众几万人参加大会。大会由黄琪翔宣读《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通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还通过抗日反蒋等政治主张。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次行动也称"福建事变"。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解放后,毛泽东主席接见蔡廷锴时说:有你们的中华共和国,才有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福建事变表示肯定。
曾是体育场
南校场也是福州省会的体育中心。1915年省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便在这里召开。1921年又在这里召开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福建督军李厚基为运动会主任,主持开幕式,制订有会歌曰:"天气新霜,丛菊放黄,国旗正飘扬。十郡才良,跄跻聚一堂。鼓声扬,可使有勇,且知方角,技登场,相与较短长。"歌声激扬,热闹非凡。
1929年南校场的北面建有一座混凝土的牌坊,上书:"福建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场长林荫南。体育场建有400米跑道;跑道内有足球场、篮球场等。民1931年4月4日儿童节,在体育场举办"儿童运动会",华侨巨子胡文虎当场捐资2万元建设"儿童游乐园"及健身房、司令台等。梁新记公司以15400元承包工程,于12月1日开工,1937年底竣事。并增建2个篮球场和2个网球场。1938年11月福州公共体育场机关奉令迁往沙县,福州原址改为"福建省立公共体育场福州分场"。抗战胜利后复原。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福建人民体育场",福建省和福州市的运动会几乎都在这里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