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难耐的夏季里,动笔写这篇短文。其实我们心中的热情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会像烈火一样燃烧。或许这种感情对于别人而言,早已是不可思议的了,但对于我们却是与日俱增的,这便是对于中国革命乃至我们这个共和国前仆后继的缔造者们的无限敬仰。
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的新闻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宣传着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和动人故事。这使许多人感动流泪,使许多人为之震惊,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悔恨或愧疚。这是历史本身的力量,是宣传灌输的作用。这样的宣传,纪实的、文艺的,图文并茂的和声情俱佳的,我们似乎从来没有间断,但在武打、言情、霹雳舞与流行歌曲的空隙之中,那形象与声音显得多么弱小呀。
历史是一面镜子,更像是一条长流不息的江河。它不仅仅是被动而静止地反映事物,它在发展,它在前进。它可以映照或折射出许多书籍里和人们思想中不曾有过的观点和哲理。许多时候,我们面对许多事情,却无法准确地判断是非曲直。只有在一定的时空距离上,在一定的历史的制高点上,才能准确无误地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学习和研究历史,正是自觉地探寻这种“制高点”。同样,当你还未曾找到它时,你对眼前的事物,最好先别忙着下结论。
辉煌的历史,更像是一座富含金子的矿山,是值得反复开采,反复选炼的。我们研究历史,往往离不开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歌颂。历史人物的传略和业绩,是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金子在金矿石中一样,我们所要提炼的正是体现于那些优秀人物和伟大业绩之中的崇高而宝贵的精神。重要的在于务必真实,务必是历史过程中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动机如何,任何歪曲和粉饰历史的东西,都是有害无益的,甚至属于犯罪。
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奋发图强和励精图治的勇气和能力,既要听其宣言,更要看其行动。在这一点上,历史更是铁面无情的判断者。当我们或我们的前人,在“人生正道”上走过了一段路程,经历了一些艰辛与坎坷之后,在每一个转折点上,驻足下来,回顾一下来路,看一看我们的脚步是否正直,路线是否正确,该是多么的必要,多么的重要啊。我们可以想像,在中国革命的征途上,如果没有遵义会议,没有延安整风,没有党的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没有党的八大和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会议),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五大,没有这些重要历史关头和前进道路的转折点上的重大历史举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航船还能拨开迷雾、绕过暗礁险滩破浪前进吗?这是历史给人的启示,更是历史前进的选择。我们应当怀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怀念张闻天、王稼祥,怀念任弼时,刘少奇,怀念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怀念许许多多在这些重要的历史关头起到过种种作用的人们。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宏大的光荣和悲壮的人群,是同历史本身一样复杂而又丰富的。没有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成其为历史。由此可见,历史本身远远地不仅仅只是一面镜子,也远远地不仅仅是被动地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有过一些什么人物,而是暗示着我们许许多多前进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真理和常识,深刻地教诲着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因此,阅读和研究历史的毅力与成果,也最能见出一个人的能耐、水平和远见卓识。毛泽东一生都在阅读和研究历史。中国的、世界的,古代的、现代的,政治的、军事的,哲学的、文学的,有字句的和无字句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可谓洞察中西,博览古今,堪称中华读史第一伟人。他阅读历史总是带着现实的疑问,是在浩若烟海的历史中寻觅前进的路标,而绝不是一味地崇古、仿古、复古、沉溺于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的读史原则。他一生都在努力实践着这些原则,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读史不止。历史正是通过毛泽东的大脑,把种种的动力和营养传达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如果说毛泽东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读史者,那么邓小平则是一位罕见的“简约史家”。鲁迅先生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史,读来读去,读成了一句话或几个字:“看来看去只是两个字‘吃人’”;而邓小平则把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的国际共运,特别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精辟地归纳、概括为八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于是以这八个字为原则,提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的读史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下,他在关键时刻,摆脱了纷繁芜杂的是非烟云,找准了历史的制高点,从宏观意义上准确地把握住了历史经验的本质,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成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重大历史课题。时势造英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也就造就了邓小平这样的“简约史家”。
历史在推进过程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机遇。有眼界、有作为的政治家,正是善于辨别、捕捉和把握这些机遇的人们。当人类由公元2000年向2001年迈进的跨世纪的时刻,当伟大的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的喜庆日子来临之际,站在世纪之交和承前启后的历史高度上,回溯中华民族100年奋斗史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80年的战斗历程,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失时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刻汲取历史的启示,在“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科学严密地论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提出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严肃的历史课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历史的严峻挑战。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读史用史的典范给予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深刻、太重要了。
西北革命的历史,在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中,是特殊而重要的,也是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传奇色彩的。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革命简史陈列”的序厅中,有一组引人注目的人物雕像。这是一组群雕,六个人物,聚集挺立于陕北连绵起伏的黄土峰峦之上,他们是: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习仲勋、马明方、马文瑞。所有前来参观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肃立于群雕之前,注目凝神,默然致敬。这的确是一个功勋卓著的群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部动人的传奇故事。而正是他们的故事,和他们千千万万的战友、战士们的悲壮业绩一起,织就了西北革命的辉煌历史。我生长在这片黄褐色的热土之上,我懂得这段历史的时代光耀及其几乎无与伦比的沉重的分量。因此,我也就深知这几位挺立于群山之巅的人物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价值。
还在很小的时候,大约刚刚懂事,就听说了许多关于刘志丹、谢子长“闹红”的故事。以后又读了不少关于他们的纪实文章。再以后更多地了解了这部历史,才知道除了刘、谢,还有阎红彦、习仲勋、马明方、马文瑞、贺晋年、王世泰、吴岱峰,还有许许多多的刘、谢的战友和部下,值得后人传颂。于是怀着敬仰历史的心情,我从20多岁起,在自己插队劳动和读大学的时候,开始了对这段历史的关照与探讨。徒步实地考察,拜访老红军和老革命,搜集、记录那些已经久远了的,甚至被历史遗忘了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先后写出了《阎红彦将军传》、《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这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我的读史心得。90年代中期,我有幸重返陕北。在延安工作的5年中,我继续着自己的“读史”工作。《难忘的历程》,便是世纪之交,自己的又一篇读史心得。这一篇在“西部大开发”和西北革命历史介绍的大背景下,着重记述了习仲勋的革命斗争经历。与我记述过的前两位传主相比,他是一位同样具有个性魅力的革命家,是继刘、谢之后最重要的西北革命领导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考验,而且在和平建设年代,甚至在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都有不凡建树。《难忘的历程》这一篇心得的特点,是更注重了历史表现的文学价值,注重了复活历史及其人物的个性创造。这种的追求的客观效果如何,只有请求读者评判。
读史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庞杂繁重的案头劳作自不在话下,且常常需要抛弃许多主观的认识而使之与客观相吻合。这是最不令人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发现真理和自我否定中前进的。我们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也正是在这种“认识论”的演进中,逐步地趋于成熟,逐渐地接近真理。当然我们所写的每一篇心得,当你在过去多年之后,仔细阅读它的时候,或许还会发现不少的缺点和遗憾。但可以肯定地讲,我们的研究成果,总像是提升自我精神的一层阶梯,总在一定的时期和高度上,起到了提升自己和破译历史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心得”总是可贵的。因此,既然写下了,便永不反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