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章
老兵风采
认真聆听那些故事
七十年前,山东蒙阴的垛庄见证了临沂孟良崮战役的全过程,硝烟弥漫的孟良崮以牺牲了2800条生灵的代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7月6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山东孟良崮暑期实践团队16名队员再次踏上这片热土,寻访老兵牛立仁,去温习过去的那段红色岁月,去追溯时光背后的红色记忆。
捐躯赴国难
清晨8点,鸟鸣惊起,蝉声聒噪。队员们已经早早出发,一路兜兜转转终于在一个小巷找到了老人的住处——“垛庄居委二组”,崭新的牌子似乎是刚挂上去的,只有斑驳的墙壁证实了它悠长的年岁。
有些破旧的木质大门半掩着,队员们试探性地朝里探身,牛立仁老人正坐在近门口的轮椅上乘凉。见到队员们来,半蜷着靠在轮椅上的老人努力地把身子正了正,一只手握着身边的拐棍,而另一只手则有些变形,弓着悬在空中,努力绷起精神。“就是想听您说说自己打孟良崮一战的故事。”了解到老人右耳在战斗中受过伤听不清,队员们纷纷蹲在老人左边大着声说道。老人点点头,开始讲起了自己当年的故事。
当得知队员们的年龄都将近18左右时,老人棕褐色的脸就着花白胡须笑开了花。“十八好啊,我当年就是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当的兵。”牛立仁老人是在那个特殊的情势下上战场,当时正值国共交战,时局动荡,解放军急需兵力鼓动农村青年加入军队。当被问及参军的原因时,老人说道:“毛主席一号召,村里头就统计上战场的人数。十三岁的,十五岁的,大家都要去。参军以后就拉去训练,受训半个月就可以上战场了。”老人的眼神坚定而明亮,七十年的岁月始终无法磨灭老人心中的坚持和热情。
轻描淡写的语句,平常普通的谈话,平凡话说就不凡事,队员们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感受到了老人的胸怀和魄力,国家有难必当全力以赴,鼎力相助。这是中国人自觉的民族力量,也是牛立仁老人心中的报国热忱。
视死忽如归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在说起战友和那段战争岁月时,老人心中更多的不是艰苦的生活条件,而是惨痛的战争现场和战友的离去。“当时我们一场仗打下来,就没了好多人哟”,说到战友牺牲的细节时,九十四岁高龄的牛老竟像个孩子般嘤嘤啜泣起来,深得像木刻画一样的皱纹让泪水肆虐在脸上。“我永远都忘不了他们走时候的样子,功劳也有他们的一份。”说到这里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拿出了徽章,军功章被一层层地包起来,在阳光下显得闪闪发亮。年已耄耋的牛老说话口齿不大清楚,但丝毫不会影响这种情绪的传递和情感的共鸣。看到这一幕的队员们眼眶也湿润起来,“看到老人哭,我也跟着想哭出来。” 老人还是抑制不住地激动,平复心情后,他抿了抿嘴唇继续说道,“那年参加解放军,受训半个月就上战场。敌军从那边来,这边也不护你。”老人的手不住的从头顶和眼眶掠过,眼神黯淡下来。当被问起上战场是否害怕时,老人微微点头,又随即抬起下颌:“怕,当然怕,但还是要上啊!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吃得安稳。”
老人走过无数枪林弹雨,经历过战友的逝去,炮火的尘嚣,唯一不变的是那份为国为民的决心与勇气。明知牺牲却不惧牺牲,牛立仁老人向人们展现出来的是那份中国人特有的血性与勇气,也正是这种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奋斗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