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镇海甬江入海口一带。素称"两浙门户"、"郡之咽喉",地势险要,为历史上军事要塞。1133年(宋绍兴三年)设沿海制置司,由统制、统领率水军驻此,扼守海道。明初朝廷派信国公汤和于此置定海卫。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浙直总兵(宁绍温台总兵)移驻于此。明朝中叶抗倭时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驻守,并建威远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时,钦差大臣裕谦监防督战,林则徐协助海防。1885年(光绪十一年)三月中法战争时,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道台薛福成等筑防御敌。1940年7月17日,国民政府军队第十六师、一九四师与登陆日军激战退敌。历次抗击外敌入侵中,留下诸多海防历史遗迹。主要有威远城、安远、靖远、镇远炮台、金鸡山瞭望台及戚家山营地等。1989年12月12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远城 在招宝山顶。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建,周长600余米,城呈长方形,设雉堞167个。现存南段周长50.2米,高7.4米,城门勒额"威远城"。1883年(清光绪九年)于山顶北腰增筑月城,周长71丈、高1.2丈、宽9尺,现存长60米,高3.8米,拱门呈半圆形,内壁有《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清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撰并书。
1981年7月,列为县重点文保单位,1983年至1985年重修加固,1989年12月12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之一。
安远炮台 在招宝山南麓乌龙岗下。1887年(光绪十三年)始建,系威远、靖远、镇远、定远、绥远等大小20座炮台之一,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发挥作用。炮台呈圆形,占地面积269平方米,直径16.5米,高6米,壁厚2米。东南开炮眼,西北设洞门,高5米,宽3米,台壁以蒸熟糯米拌搅黄泥垒砌。原置德国造火炮一尊,早拆除。与南岸金鸡山下的"平远"炮台隔江对峙。现台顶毁圮,台壁屹立。1981年7月,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之一。
后海塘 在今镇海区城关镇东北海岸,东起巾子山麓,西北延伸至俞范后塘嘉燮亭,全长4.8公里。897年(唐乾宁四年)始筑泥塘,118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改筑单面石塘。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起,历三年余修葺。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奉旨准予帑银"复修。辟塘基阔9尺,打粗大木桩。条石以夹层堵绛镶榫,一竖一横深埋土内。塘面底夯块石,兼钉顶桩,条石交错压顶,塘背厚土夯实,可容二马驰骋。现存巾子山至西端建城碑亭一段,长约1300米,与镇海原县城护墙结合,城塘合一,高9.9至10.6米。既挡海潮,又御海上入侵之敌。自建城碑亭至现进港公路一段,石塘长1000米,1981年7月,列为县重点文保单位,1989年12月12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之一。
镇海口海防历史遗迹尚有:
靖远炮台 在北仑区小港金鸡山东港口湾头(今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1880年(清光绪六年),用三合土夯筑。平面呈凹字形、梯形面,原设炮眼5孔,长45米、宽9米、高4.4米,各炮室间隔以墙,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发挥作用。台内原有英制钢炮(1840年造)一尊,现移置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蛟山公园。
镇远炮台 在北仑区小狭江口,笠山南侧,面临大海。1880年用三台土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长52.6米、宽9米、高4.8米,设炮眼5孔,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起过作用。炮台毁坏严重,1989年12月,列为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之一。
宏远炮台 在北仑区小港笠山北坡,面向大海,1887年建,今存三合土断垣一截。抗日战争时,曾于此建镇海要塞炮位2座,今一存,一毁大半。
平远炮台 在北仑区小港金鸡山东北麓,1887年建,三合土夯筑,长20米、高5.3米。
金鸡山瞭望台 在北仑区小港金鸡山顶,与招宝山隔江相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