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粟裕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沙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胸怀全局,勇于开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建树。 正如一位伟大作家的名望通常是与他的惊世之作产生的反响比翼齐飞一样,一位伟大将军的威名总是与他的辉煌战绩难以分割地同时载入史册。 粟裕将军最可贵的特点:既有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杰出的军事组织指挥才能,又有其深谋远虑的战略头脑和洞察战局的战略眼光。他具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高尚将德和非凡的胆识。他多次就战略指导问题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力陈主见。由于所见深刻、独到、在理、科学,基本上都被采纳。他既善于独当一面,又善于照顾全局,是一位在战略战术上都很优秀的指挥员。
[关键词] 毛泽东;粟裕;淮海战役;战略战术;战局战场;坦荡负重;伟大胜利
一个将军最可贵的素质是什么? 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从战略高度提出改变局势的建议和意见来。 一个统帅最可贵的素质是什么? 是能够审时度势,听得进下面的正确建议和意见,改变自己已有的并不那么正确的决心。 这两点,淮海战役前夕的毛泽东和粟裕都做到了。
一、毛泽东要粟裕兵出淮南,粟裕提出留在华中,于是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为毛泽东制定内线歼敌的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1946年4月,正是苏北广袤平原杨柳儿青青,菜花儿黄黄的时节。 这些天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心情颇不平静:停战令○3下达以来,蒋介石○4没有闲着。他一是忙着接收日伪留下的100万人的武器装备和大批财产;二是忙着从美国那里得到足够的军火、飞机、舰艇和美金;三是忙着召开整军会议○5,做好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及领导的人民军队,其物资财产和人数达到了蒋介石统治中国时期的最高峰。兵力超过430万人。 而我军,除五师○6所在地区外,各解放区已联成一片,打破了敌人四面包围的态势,兵力也发展到了127万人。 敌我力量的这一重大变化,决定了战争形式的重大变化。敌我双方将不是“围剿”与反“围剿”的重复,而是双方在全国范围内诸多战区、战场的全面交锋。我军应以大块解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内线歼敌和有利条件,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为此,粟裕于5月5日和6月6日,先后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电建议: 拟于五师战斗大爆发时和敌军已向我多处进攻情况下,不待苏中顽军之动作,而先行发动攻势,求得打两个至三个大仗,达到歼灭顽二至三个师后,相机夺取泰州以巩固南线○7。 于是,粟裕和毛泽东开始了电报“对话。”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5月6日和6月11日的复电中指出: 你们先下手的计划是可行的。我们必须用一切方法歼敌人于南线,保卫900万人口的南线各区○8。 战争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到了6月下旬,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统帅部的决心也发生了变化。 25日,粟裕收到毛泽东发来的电报。看着电报,粟裕沉思起来,很久没有说出一句话。 这是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要粟裕和谭震林○9率领不少于15个团的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作战。 这怎么行呢?粟裕皱紧眉头,到底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粟裕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是不可能的,用传统的诱敌深入的战法也是值得考虑的。唯可用的一着棋是: 先在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利用我军的内线优势,寻找战机,大量歼敌,逐步转变敌我力量的对比。 于是,粟裕和司令部的各成员,详细分析了华中主力兵出淮南的利弊,得出的结论是: 此时兵出淮南,凶多吉少。 接着,粟裕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电建议: 在苏中先打一个仗再西移○10。 发出这个电报的时候,粟裕在海城,第二天,他便赶回到了华中局的所在地淮安。他把自己的分析一说,张鼎丞○11、邓子恢○12、谭震林都表示赞同。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还要给中央军委发个电报。张鼎丞立即表态。 于是,他们三人和粟裕联名向中央军委发电,明确建议在山东及太行主力第一阶段作战中,华中主力仍在苏中解决当面之敌,以一部担任蚌○13段破击,进行第二阶段作战时再以主力加入蚌段作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很认真地考虑了他们的建议,于7月4日发电指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14。 7月13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发起了著名的苏中战役○15。 在枪炮声中,粟裕对作战方针有了更进一步的考虑。他认为战争初期各主要方向应只作战略性的配合,不宜过早作战役性配合。如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集中,则敌兵力必作更大集中,不仅对我各个歼敌不利,且在敌优我劣的兵力对比条件下,过早进行大会战也没有胜利把握。 8月1日,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战争初期,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16。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接到粟裕的电报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很快发来电报向粟裕征询下一步作战方案。 8月14日,电波将粟裕和谭震林联名向中央军委提出的再“在苏中打仗为有利○17”的意见传到了统帅部。 8月15日,毛泽东复电:未寒○18电悉。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1个月内再打两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两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19。 于是就有了苏中的七战七捷○20的战例。 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完成了苏中前部的7次作战,利用内线的各种有利条件,灵活用兵,每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战无不胜。粟谭以3万主力对付12万敌军,取得了歼敌5万余人,活捉敌将军11名的重大胜利。战役的胜利实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歼敌的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华野外线兵团向陇海路以南进击还是留在陇海线以北?粟裕果断建议:挺进路南!毛泽东经过思考,回答说:粟裕意见极为正确 1947年7月,为配合刘邓○21大军向大别山进军,中央军委要求华野兵团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规定华野外线兵团的活动范围为陇海线及以北地区。如果从自己单位的利益出发,粟裕可以在这一带活动,也可以使自己的部队得到一些休整的机会。 但是,粟裕不是这么想的。他从多拖住一些敌人减轻刘邓压力出发,并考虑到中央军委关于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指示精神和当时敌我双方战略态势,提出了华野外线兵团越陇海路挺进豫皖苏的建议。 8月18日,粟裕用粗钢笔将一份电报签发了。他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说: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之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因此西兵团○22目前应位于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23、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并寻机歼灭薄弱之敌。此计划如能有效实施,不仅可拖住一部敌人可能南去,且可迫使鲁中、胶济线之敌抽出一部分西来。如是,则又会减轻我鲁中及胶济线负担,并使敌人进犯胶东腹地及烟台之可能性更减少○24。 电报发出以后,粟裕的心很是沉重。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但能不能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所接受呢? 没想到毛泽东的反映很快。5天以后,粟裕收到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复电:粟裕同志18日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25以西,平汉○26以东。○27 毛泽东还告诉粟裕说:现已有约20个旅的敌军向刘邓方面前进,鲁西南及豫皖苏边区较为空虚,你们必须在9、10两个月内歼灭几部敌人,攻占多数薄弱城镇,逐步将此两区创造成有利战场及支援刘邓之后方○28。 毛泽东极为赞赏的说: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7月减员较多无损大局。我相信你们必能完成此种任务○29。 有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肯定,粟裕和他的同事们就有了尚方宝剑,动作起来自然也就更有章法。 9月2日,陈○30粟,率野直和王宋○31等部渡过黄河,与陈唐○32率领的华野1、3、4、8纵队会合组成西兵团○33,接着举行了沙土集战役○34,全歼敌整编第五十七师。 为扩大解放区,协同刘邓、陈谢○35协同作战,9月下旬,陈粟率华野外线兵团○368个纵队,在徐州与开封间横越陇海路挥戈南下,分5路向豫皖苏地区推进。仅一个月时间,就攻克县城24座,歼敌4万余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实行士地改革,群众热情十分高涨。 豫皖苏位于鄂豫皖、鄂豫陕、山东和苏中苏北4大根据地之间,华野外线兵团在这里站住了脚。这样,同大别山地区的刘邓主力,和陈谢集团的豫西根据地形成了“品”字形的战略格局,为建立和巩固中原解放区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