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的人员在河南省范县冀鲁豫边区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在山东省莘县红庙村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题字留念。
五月的华北大地,麦浪滚滚,菜田葱葱。一群或熟悉、或陌生抑或根本未曾谋面的人,组成了一支小分队,从北京、上海、郑州、长春、福建等各地向着几代人心中的仰望的目的地——华北小延安——冀鲁豫革命老区出发。寻访团成员有:闫晓怀、李林、韩广、齐勇、王莉莉、石远志、何绍全、刘锐、钟安民、李五一、齐卫东、黄斌、齐慧鲜、匡中平、王学峰、贾秉鲁、贾秉普、贾翠菊、贾建筑、贾建环、贾建宁、贾宝梵、崔发旺、李凤云、蔡妙英、李惠香等。
为什么要去这里?因为这里是小分队成员的父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去这里?因为我们要追寻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初心!
在一路的参访中,每个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藏,都把我们带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再次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在熙熙攘攘的观众中,我们这群人的感受更像回家,回到父辈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回到养育了人民军队的母亲怀中。
红色的冀鲁豫大地,不仅培育了杨得志、杨勇、苏振华、崔田民、王辉球、王秉璋、何光宇、石新安、吴忠、张国华、谭冠三、杨俊生、匡斌等一批忠诚勇敢的猛将,也同时培育了赵紫阳、万里、田纪云、段君毅、任仲夷等一批改革开放的先锋。还有一批长期隐姓埋名、默默为党工作的隐蔽战线上的功臣们。
1938年9月,由八路军115师第344旅685团2营扩编而成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5团,东进冀鲁边地区,后改编为教3旅兼鲁西军区。
1939年2月16日,八路军115师第344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领一个营,与在濮阳县井店一带同早已活动在这里的第344 旅独立团、特务团、黄河支队、冀鲁豫第五支队等抗日武装,组建成冀鲁豫支队。
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在黄克诚率领下,由太行山区东进到冀鲁豫边区,同冀鲁豫支队会师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鲁西、冀鲁豫两根据地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两区在山东莘县的红庙村正式合并。这里是鲁西第一党支部的诞生地。
中共山东省委,曾经11次被敌人破坏,但是却在血雨腥风中顽强屹立,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这片土地上发动群众,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部队战友于小平的父亲于一川的事迹。于一川,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济南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任党支部书记。这所被宋任穷评价为“我党在白区的第一所党校”所培养的干部,建国以后省军级干部20多人,地师级干部有90多人。冀鲁豫的领导干部赵建民、徐运北等人都曾是该校的学生。
有了坚持斗争的地方党组织,有了养育人民军队的人民群众,八路军即使没有游击战的天然屏障,没有后勤保障,却能从敌人手中夺武器弹药,靠老百姓解决军装被服和粮食。即使是在饥荒之年,军队和人民同甘共苦,相互支持,战胜困难。有了坚强的地方党组织,有了充分动员的人民群众,八路军才能如鱼得水,在冀鲁豫大平原上站稳脚跟,最终建设成抗战时期我党我军最大的敌后根据地。
冀鲁豫根据地——“平原长城”,这是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在范县的颜村铺,我们看到父辈们常常提起、战史上明确记载的冀鲁豫八分区旧址。其中的八分区七团,是我军历史上资格最老的部队之一,它在南昌起义中诞生,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在平型关首战日寇,再由山西开赴冀鲁豫边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这支英雄的红军部队从来没有离开过冀鲁豫地区。
在我们的小分队里,也有爱国民主人士贾心斋的后代。贾心斋,曾任国民政府黄河救济委员会主席、滑县县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任冀鲁豫边区行署副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华北人民委员。贾老前辈的六个子女都参加了八路军和人民政府,真可谓满门忠烈。这次参加小分队的贾家后代,,老老少少12口人,已经是他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儿孙了。
在台前县孙口镇“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为了支援大军撘浮桥渡河,老百姓纷纷捐出自家的门板,而当国民党追兵到来之际,守桥的民兵果断地砍断浮桥的绳索,任由滚滚黄河冲走。冀鲁豫老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踊跃支前,为支援刘邓大军渡河作战、为全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跟随着刘邓大军的,是几万人的支前民工和冀鲁豫区组织的南下工作团。历史这样记载载:
1947年6月,冀鲁豫区组成南下支队第一大队,在大队长彭天琦、政委赵紫阳率领下随军南下到桐柏地区开辟工作。
1947年8月,冀鲁豫区组成一支近1000人的南下干部支队,在支队长袁振的带领下随刘邓大军南下,到大别山、湖北开辟工作。
1947年9月,又组成第二批南下干部支队,全队1500人在支队长李剑波、政委王光中率领下到豫皖苏地区工作。
1948年4月,张玺带一批干部到豫西开辟工作。
平津战役即将结束时,冀鲁豫区又调一批干部参加接管北平、天津。
1949年1月,冀鲁豫区又调干部组成南下干部支队。支队下辖6个大队(一个大队是一个地委的干部架子),39个中队(县为中队)在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傅家选、徐运北、万里等人的率领下,随二野五兵团南下。渡江前,上级决定由万里带一个大队540名干部,参加刚刚解放的南京城的接管工作。其余到达赣东北地区,9月又随部队到贵州地区,五个大队的干部全部分配在贵州、四川一带工作。 我们结束了这次有意义的寻访,印象深刻。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冀鲁豫根据地——“平原长城”,这是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在旗子上签名后,将旗子赠给河南省范县纪念馆。
在范县的颜村铺,战史上明确记载的冀鲁豫八分区旧址。其中的八分区七团,是我军历史上资格最老的部队之一,它在南昌起义中诞生,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在平型关首战日寇,再由山西开赴冀鲁豫边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这支英雄的红军部队从来没有离开过冀鲁豫地区。
参加活动的人员参观范县冀鲁豫边区纪念馆。
在山东省金乡县鲁西南战役纪念园。
山东省菏泽市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在河南省清丰县单拐,与县领导一起观看清丰速度与激情纪录片。
瞻仰山东省莘县苏村阻击战烈士陵园。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徐庄村,鲁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