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部队进入解放区后,五指山黎族人民为子弟兵送来了大批慰劳品。
图为琼文抗日根据地妇女用碎布缝制送给独立总队战士用的慰劳袋。
在我党23年琼崖革命武装斗争长河中,军民鱼水情始终是主旋律。从南海之滨到五指山脚下,从南渡江口到崖州古城,3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南岛上,承载着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革命史。战士们与琼崖人民血浓于水,涌现了一批批战斗英雄和支前模范;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家园;革命群众用可歌可泣的事迹构筑了与人民军队的血肉联系。
山不藏人、人藏人
“1933年4月,冯白驹从定安县母瑞山突围回到琼山老区之所以能重开革命的新局面,主要依靠上百成千的‘堡垒户’和‘老屋主’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许达民认为,这是最能体现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历史时段之一。
琼崖纵队老战士李汉在《艰难的历程》中回忆了那段历史——有一夜,他们到礼让村找老屋主陈献丰,请他帮助寻找失散同志并解决吃饭问题。消息传开后,第二夜李汉到村里时,差不多每户都预先做好饭菜放在伙房里,等他们去吃。后来敌人用刺刀赶着老百姓搜山,想生擒共产党员。但有群众送情报,敌人搜这山,他们就跑到那山,敌人搜山里,他们就跑山外。在冯白驹领导下,仅用三四个月,当地基层党组织就恢复起来。
“冯白驹用‘山不藏人、人藏人’这一生动简朴的话,总结了琼崖革命长期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基本因素。”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邢诒孔说,海南岛远离中央,外援极端困难,孤岛奋战,其斗争之艰苦可想而知。若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持,琼崖党组织不但不能坚持23年红旗不倒,甚至不能在孤岛上生存。
许达民认为,在琼崖我党长达23年的革命武装斗争过程中,有过几次最艰苦的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被迫转入农村;1928年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王文明带领600多人上母瑞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929年特委机关在海口被敌人破获,革命一时失去统一领导核心;1932年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军主力损失;1942年日军大规模“蚕食”“扫荡”;1946年国民党军大规模进攻等。琼崖共产党人坚持到最后胜利,靠的就是党组织高度的坚强与英勇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群众信赖的“父母军”
党的群众路线是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这也是琼崖我党我军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琼崖纵队老战士陈青山在《战鼓声声壮军威》一文中讲了一个故事,生动阐述了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如何转变新解放区百姓看法的。
1949年春,琼纵攻克九所后,发现老百姓都跑光了。原来这里长期有国民党重兵把守和反共宣传,加上我军在这一带活动少,因此当地群众对我军很不了解。我军开进九所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群众的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挑得满满的;对群众的衣服、家俱、床铺等都丝毫不动;没床板睡,就睡在地板上;家畜家禽没人管,就每天喂养好。
三四天后,群众惶恐不安地陆续回来,原以为家里一塌糊涂,没想到却啥都没有少,反而多了几个鸡蛋,原来战士们帮着收起了鸡下的蛋。看着干干净净的地板,整整齐齐的屋子,群众感叹地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啊!”,于是主动拿出猪羊鸡鸭来劳军。
“琼纵之所以到处受到群众拥护,根本原因是时时处处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许达民说,琼崖红军早在创建初期就规定了不损害群众利益的纪律。乐四区开辟贸易市场,红军医院也赶集无偿为群众诊病治疗;红军军械局、缝纫局也为群众修理农具、补锅、缝衣补裤。
此后,琼纵一再强调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不侵犯群众利益,还寻找机会帮助各族群众。因此,琼纵获得了全琼群众的拥护和信赖,黎族、苗族百姓把琼纵称为“父母军”。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每月缴交钱粮,还经常捐献衣被、药物等。就这样,琼崖我党我军每到一地都得到群众大力支持。
鱼水情深迎胜利
1950年5月10日,刚完成解放海南大业的40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文章:《感谢琼崖人民对我们热情的支援!》,向23年红旗不倒的广大海南人民群众致敬。
为配合解放军登陆,琼崖人民向前线提供了170多艘木帆船,400多名船工和水手。船工们手把手教给解放军战士渡海技术,1个多月后,战士们不仅不晕船、还能在船上射击。此后,解放军横渡琼州海峡琼崖百姓给予了全力支援,“你们帮助我们抢救、掩护和转运伤员,筹备粮草,报告情况,指引道路,打扫战场,无一不是琼崖人民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