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最为显著的是,我国由旅游资源大国成为了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入21世纪,旅游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构成了发展机遇与新旧矛盾的相互并存。当前,在进行旅游战略研究和宏观决策时,需要格外关注和思考以下问题:
一、旅游业阶段性特征与产业功能
任何产业的功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国家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旅游业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如今旅游业的功能又在发生变化,正在从“产业”逐步转向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在加快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方面,在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旅游业功能都已明显超出了经济范畴,旅游贡献也已打破单一的经济概念。在一些旅游发达地区和城市,旅游业的社会功能甚至已超出了经济功能。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29亿人次,国内旅游超过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近100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关系亿万“民生”的大产业。不仅如此,旅游业还明显推动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和提升着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一个旅游不发达的城市,无法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一个旅游业萧条的国家,也很难说是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因此,旅游业也是关乎国家大计的“国计民生”产业。
二、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素质提升
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实现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转变旅游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就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问题,但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接待效益还有明显差距;相当一些旅游企业不靠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来竞争,而是打“价格战”;旅游产品和服务比较粗放,旅游促销手段单一落后。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所以迟缓,关键是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尚未根本性地突破传统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束缚,仍在习惯性地追求数量型扩张。
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旅游业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经验。要以形成科学的发展导向为目标,打破单纯以规模、数量、速度论成绩的思维惯性,建立全面反映效益、成本、质量、贡献的旅游发展指标体系。
三、旅游产业化与产业升级
产业化是一个产业的发展机制逐步健全的目标体系。对旅游业来说,产业化是实现旅游产业升级的条件和基础,是旅游产业运营机制更为完善的要求。从“事业”向“产业”转变,是旅游业走向产业化的基础。旅游产业化包括:一是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扩张和裂变。由单个产业要素发展扩张为产业链,通过拉长产业链建立与相关产业密切的关系,使之成为旅游业的紧密层伙伴。二是建立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机制。旅游业的投资者、开发者、经营者应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建立分工合理的市场利益共享关系;上下游的旅游企业之间、相关企业之间、同类企业之间,应实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团化、网络化、协作化。三是提升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形成有利的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旅游消费环境。五是扩大和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贡献率。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争取尽快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市场体系、要素体系、产品体系等,尽快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和进步。
四、扩大开放与培育统一大市场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产业,但受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影响,长期以来旅游市场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保护性壁垒。例如,限制外地投资者设立旅游企业、限制外地旅行社发展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