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西柏坡时期(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这伟大历史转折的实践中,铸就了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
一、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聚焦点。这个聚焦点是以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为基础的。研究西柏坡精神,必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理想目标、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同时把它们升华到新的时代高度,保持其长盛不衰、万古长新的品格。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是由中国共产党面临胜利和执政这一历史性考验的重大课题所决定的,它反映了继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本色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把握这一精神实质,就掌握了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第一,“两个务必”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经验总结,是毛泽东党建思想在西柏坡时期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这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也是我们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两个务必”,就是不因胜利而骄傲,不以功臣而自居,继续虚心学习,尊重群众,联系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就是不因环境改善而贪图安逸,不因生活改善而不思进取,继续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崇尚节俭,克己奉公,勤政为民,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只有坚持这“两个务必”,我们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巩固政权,建设一个新中国。
第二,“两个务必”体现于西柏坡时期的整个革命实践活动中,是西柏坡时期突出的特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一种密切联系群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虚怀若谷、严以律己的高尚情操;是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纵观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军事斗争、统战工作,以及领导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风等,都始终体现着“两个务必”。
第三,“两个务必”是西柏坡时期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西柏坡时期的伟大历史主题。首先,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地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继续地保持过去那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是对全党及每一位党员提出的严峻考验。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党要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事业。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中国共产党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因而需要付出更加长期艰辛的努力。
二、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
我们认为,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应该是:拼搏、创新、团结、自律。
拼搏,就是敢于斗争,善于胜利。1948年下半年,虽然人民解放军的人数增长到280万,国民党军由原来的450万减少到365万,人民解放战争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但在力量对比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仍处于劣势。这时候,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敢不敢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决战,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将革命由局部胜利引向全国胜利。党中央在西柏坡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党中央高屋建瓴,树立整体上敢打必胜的信念。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歼灭敌正规军500个旅左右。会议要求人民解放军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攻击敌人防守的大城市,敢于夺取全国胜利。二是前线指战员具有敢打必胜的非凡胆略。1947年,在中原战场上,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远离根据地,兵员补充和粮食以及其他物资供应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敢于外线作战,千里挺进大别山,打破国民党的防御体系。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敢于以60万对80万,并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经过66天的艰苦战斗,取得胜利。三是广大解放军官兵敢于战斗。在战略决战的每个战役、每个阶段,都处处体现着我军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涌现了许许多多排除万难、勇敢战斗的历史壮举。当然,敢打敢战不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狂妄,而是依靠科学的分析、科学的作战计划和作战方案,是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原则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