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纪念园22日举行开园仪式。作者:刘良伟
该园主体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采用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作者:刘良伟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22日举行开园仪式。该园主体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采用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浮雕表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突出了“宜昌大撤退”发生于1938年10月至11月的时间内涵。
70年前的今天,正值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数万宜昌民众和民生实业公司组织24艘轮船、征用850余只柏木船,雇用3000余名工人,仅用40天时间,将3万多人和10万吨重要军工物资从宜昌抢运入川,成就宜昌大撤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湖北宜昌市政协主席李泉在开园仪式上称,修建宜昌大撤退纪念园是宜昌保护和发掘和利用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作出的成功尝试,是宜昌码头文化和抗战文化的新载体。
重庆民生轮船公司监事会主席陈茂云在开园仪式上表示,要缅怀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在宜昌大撤退死难的同胞,牢记历史,修建宜昌大撤退纪念园是对先辈英灵的告慰,也是留给后人的永恒纪念。
湖北省宜昌市,素有“川鄂咽喉”之称。自1876年,中英签署《烟台条约》后,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它便成了长江航线上的一个重要转运港。
1938年的10月下旬,离长江上游枯水期仅剩40天,来自华北、华东等地区的人员和物资通过陆路、水陆聚集宜昌,准备乘船进川。沿江至少堆积9万吨以上的物资,滞留宜昌、等待入川的人员和难民至少在3万人以上,面对大撤退的人流,宜昌不堪重负,空中还有日军飞机轰炸。紧要关头,宜昌民众和当时实力最大的内河运输公司民生公司等将物资和人员用40天时间抢运至四川后方,成功完成壮举,被世界军事史上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